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2011

戀戀酒鄉(林郁庭)

Image
「欸,我們可以去 Zinfandel 村嗎?」 「啥?」 陪法國友人遊 Napa 、 Sonoma 兩郡山谷裡大大小小的酒莊,是極有趣的經驗,因為他們勢必帶來法國標準嚴格檢驗加州酒,似乎要證明 1976 年巴黎品酒會( Judgment of Paris) ,默默無名的加州酒廠竟然勝出,打敗波爾多勃根第佳釀,不過是迷思 (myth) 。更糟的是《時代》雜誌的記者在場,一場原先不太認真的盲飲試酒遂名留青史,被老美比擬希臘神話 (myth) 特洛伊王子 Paris 的審美裁決( Judgment of Paris ),獨鍾愛神維納斯、得罪代表權勢的天后希拉與智慧女神雅典娜,引致後來希臘聯軍的木馬屠城。巴黎品酒會沒有引起腥風血雨,卻動搖法國酒獨尊的地位,更刺激加州酒業發展,掀起新舊世界對決的序幕。 加州酒的傳奇並非取決於一朝一夕,酒鄉教父 Robert Mondavi 的家族在百年前就來到美國,發掘 Napa 谷的釀酒潛力。酒鄉發跡幾乎是美國夢的表徵:不同的人來到這片富庶的土地追尋夢想,幾代莊主與釀酒師的辛勤不懈,終於有了豐碩的成果──巴黎品酒會的結果不代表法國酒式微,卻給了加州酒出頭的機會。在什麼都全球化的今日,新舊世界的分野愈不明顯,加州酒商到南法、義大利投資,法國名廠也在南美洲找到新據點;如同其他產業的全球化故事,品味無可避免地趨向單一,個性與風格化的酒,如黯淡天際的孤星,能見者寡。

《夢露謎情》(林郁庭)

Image
《夢露謎情》( Poupoupidou, Gérald Hustache-Mathieu, 2011) 好冷的愛情故事--從男主角在雪地裡邂逅女主角的屍體起始,到兩個註定要錯過的人終於在太遲後找到彼此--可是卻很撩人。 明年是夢露逝世50週年,陸續有相關的片子影射或是談到她,譬如由Michelle Williams飾演夢露的 My Week with Marilyn( Simon Curtis, 2011),以及抽絲剝繭地追查誰殺了法國小鎮夢露的本片。不缺的,永遠是凝視著性感尤物的慾望,以及急轉直下的悲劇性人生。 預見自己步上夢露後塵的小鎮甜心拍攝公益月曆那一幕,為片子下了一個很好的註腳:全裸而一點不露的女體在鮮紅棚布的中心,適切地處於視線聚集的焦點,而棚布邊緣倒三角的雪白色塊,像是箭頭亦或鯊魚的利齒,亦猙獰地指向她。把夢露逼上絕路的,不正是這逐步迫近,要撕扯那嬌豔軀體的慾望之牙嗎?但她的表情還是很陶醉的。鏡頭拉開,托著她的消防隊員們,個個都跟她一般赤裸;拍完照她要走了,大夥兒興高采烈地揮手搖著小弟弟告別。那的確是法式幽默,也淋漓盡致地把玩著救火跟煽風點火之際。沒有人救得了她,但飄渺在雪國那稍縱即逝的幽微情愫,卻帶來幾分溫暖。

《18道愛滋味》(林郁庭)

Image
《18道愛滋味》( 18 Comidas,  Jorge Coira, 2010) 在西班牙聖地牙哥小鎮,每天要煮出50萬道餐點,每日在餐桌、廚房、市場,因而有50萬次機會去成就百味雜陳的故事,意外或是命定交會或錯過的人生。本片敘事圍繞著一天的早、午、晚餐之間發生的情事,18頓飯的悲歡離合,準備的菜色寫意而自然,就像它們所擷取的日常生活片段--蒜頭與橄欖油醃漬的牛排表達的質樸心意,客人來之前匆忙倒上鮮蔬沙拉的鮪魚罐頭,因為鬧彆扭而弄散成碎末的烤全魚,外帶的中國菜,甚至市場偷來的辣香腸--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細節,不就是它們挑起人與人之間的嗔怨悲喜,有意無意地成為改變生命的契機? 唯一的高級餐廳的精緻料理卻讓人如坐針氈,因為那是談判的場合。當年輕女子問可以當她父親的男人,他們相愛這麼久,為什麼不住在一起,又不是他有妻小之累。男人回答,我現在一個人過,覺得很好,並不寂寞,也有愛我的女人,如果你搬進來,當然會很好,但是你離去之後,我就會覺得寂寞了。年輕女人給他一個吻,不甚滿意地離去,男人留下來,獨自把咖啡喝完。 覺得這個片段特別雋永,就像男人喝的那個咖啡,餘韻應當是不錯的。可以說老男人滑頭或自私,但不若是他多看了好幾個年頭的風風雨雨,已經看到這段感情的結局,只求雲淡風輕。年輕女人要有了些年紀,想起當年事,也會釋懷吧?生命總是這樣在延續。

重返舊金山(林郁庭)

Image
飛進舊金山的班機,不管來自汪洋還是內陸,總情不自禁要貼近遼闊美麗的海灣,仔細端詳;若機長自負於飛行絕技,會更毫不猶豫提早降低高度,刻意地海上迴旋,讓乘客飽覽海灣絕景。離開巴黎,回到舊金山那次,灣上繞了幾圈,眼淚就乾了。 這裡是全美最繁忙的機場之一,每分鐘都有班機起降。薄暮時分,微光映著沙洲,遠遠一群水鳥安適地抽起一足而棲,白羽漸漸染上玫紅淡金之色,一動也不動的身影之後,一隻隻大鳥滑曳而降,緩緩熄了噴射引擎,靠緊伸長的抓籠。沿著大鳥們飛行的彼端望去,漸次暗下的雲海裡閃爍著點點星辰,然而那星星卻愈加明亮,竟自朝著我們飛來,出了雲層見它們化為大鳥的眼睛、綴在羽翼和尾端,隨著墜入人間,再幻滅。天邊還有無數星星閃耀著,由遠而近,有多少大鳥等著飛進來呵。另一個方向,一隻隻遠去的大鳥也閃著尾燈,身影消逝了,雲裡又是一片漸行漸遠的星辰。海上昇起一輪比夕日更鮮紅的明月,真實與人造的星辰簇拱著,到得明月上了中天,早已失去血色,一片皎潔的銀暉。

啊,地中海(林郁庭)

無夢的火車,載滿遊人紛擾的情思而去,穿越遼闊的平野、起伏的山巒,夜張著巨大羽翼一路相伴,貪婪地吞噬最後一點流溢的燈光。黎明時分,從巴黎出發往南方的夜車,輕巧地滑入馬賽車站。居高而望,美麗的港都還在薄暮中沈睡,檐角相依相連,在遠方化開,一抹淡漠的碧灰,晨曦中緩緩醒了,通透起來,原來是純藍。啊,地中海。 大海的另一端,跋涉穿過燦爛而殘酷的大漠,渴望拋卻貧窮飢餓的前殖民地子民,盯著初次所見,在眼前開展的大片湛藍。作著夢,肌膚黝黑的沙漠之子,搭上開往馬賽的船;隨著流行歌曲低聲哼唱,啊,地中海。一個個音節混入那片澄澈的藍,如安神的咒語,一次次吟誦,鬆了緊鎖的眉頭,皺起嘴邊的笑紋。那些閃亮的眸子,在旅途之末,美麗世故又藏污納垢的城市,將變得黯淡。

《繁華夢一場》(林郁庭)

Image
《繁華夢一場》( Je n'ai rien oublié,  Bruno Chiche, 2010) 近年來阿茲海默症於銀幕上頗受矚目,《奧斯卡媽媽》( Mama Gógó,  Friðrik Þór Friðriksson, 2010) 、《香草之家》( Las buenas hierbas,  Mariá Novaro, 2010)、《生命之詩》( Poetry,  李滄東,2010)、《繁華夢一場》都引入患有阿茲海默的主人公,描繪他們在漸行疏離的環境如何自處。以阿茲海默的真實作為隱喻的《生命之詩》與《繁華夢一場》,尤感層次鮮明而立意新穎。《生命之詩》以阿茲海默喚起的語言之死,去探索電影、詩歌與生命邁向死亡,是否突破魔障而換來新的契機;豪門恩怨的《繁華夢一場》以記憶為主軸,對於阿茲海默的失憶症候,反倒提出了質疑。法文片名Je n'ai rien oublié(我什麼都沒忘)點出重心--生命中最初、最純真、最美好的,一點兒都沒忘,倒是生活所迫的扮裝與虛假,隨著阿茲海默的進展,一點一滴地流逝。說他「癡呆」,他的洞察力比任何人都強;或說那是小動物、孩子般敏銳的直覺與感性,返老還童,也是返璞歸真。 大鼻子影帝Gérard Depardieu的演出不負所望,從容不迫,自然生動;滄桑與童稚同樣寫在臉上,既世故又質樸,恰如其分,既不刻意美化,亦無過多的悲情。全片步調沈緩如歌,哀婉細膩,又不乏雋永時刻--談到金魚的記憶只有幾分鐘,片刻之後又是嶄新的世界,令人會心一笑。

巴黎女孩下鄉記(林郁庭)

撥接聲無限延續地響,就是沒人理睬,顯見指導教授已經出門渡假。是否接到我十萬火急趕出來、快遞送上門的論文,也甭問,以為他會帶著論文到海灘邊讀邊做日光浴,未免天真了。 這就是渡假季急著畢業的學生苦楚,巴黎已成空城,怎能指望找到老師?無法可想,只有自己也出門渡假去。 幾小時車程到東境佛煦康堤 (Franche-Comté) ,對巴黎人來講,真夠鄉下了;電影裡虛構的人物若來自佛省首府勃森松 (Besançon) ,要凸顯的就是崎嶇山城磨鍊出來的堅毅性格,迥異於巴黎政治世家的貴族氣息。不少人不知道大家鍾愛的雨果,雖然在巴黎渡過大半輩子,也出身勃森松;《紅與黑》野心勃勃的男主角朱里安,從小鎮來到省城,在勃森松城門下,亦為其氣勢震懾。

電影在巴黎(林郁庭)

「我終於看了《感官世界》囉。」 Y 在我耳邊輕輕地說。 腦海中浮現的畫面,是女子大學一群巧笑倩兮的日本女孩排排照,之中的 Y 並不特出,眼神一般侷促,笑容一樣含蓄。來到巴黎,迫不及待鑽進索邦大學邊側小巷的藝術電影院,談起大島渚的禁忌之作,幾分迷惘、幾許矜持,但眼睛很亮。 「不曉得為什麼英法文都翻成《感官世界》 ( L’Empire des sens/ In the Realm of the Senses, 1976) ,日文原名《愛のコリーダ》,愛的鬥牛,我覺得更接近那個故事啊。男人跟女人在愛慾裡纏鬥,赤裸裸的,悶到不行。」 我想起女主角最終於性愛煉獄的斗室,割下情人陽具讓它永遠屬於自己,那姿態可不像生死對決、勝負分曉之後,競技場內如癡如醉,鬥牛士高傲地跨過血流成河的戰利品?在 家鄉 是不方便這麼招搖,沒管道大約也弄不到一刀未剪的片子,但我每一個帶著待嫁新娘甜美笑容的日本朋友們,都會把巴黎電影院的大島禁片之旅,自然地納入行程中。

金馬影展:《追逐繁星的孩子》

Image
新海誠說回憶是他創作的重要靈感,這解釋了他為何能以非比尋常的細膩敏感去琢磨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詩意地投諸銀幕,以簡潔純淨的風景去抒情,同樣乾淨澄澈的音樂去烘托。雖然被稱為「背景之神」,他作品的本質還是在於「心」,背景是心境的投射,而細緻的光影變化,則巧妙地映襯心思的轉折,真是彷若一片落花都可聞歎息的細密婉約。 新作《追逐繁星的孩子》多少有 「宮崎化」的趨向,不管是畫風還是那個冒險物語的架構。從一人動畫到如今的製作團隊,新海誠的確是熬出頭了,儘管被譽為宮崎駿的接班人,太宮崎卻不是好事,從獨立製片到走近主流市場,希望新海誠不會逐步失去作品裡獨特的個人風格與詩意特質才好。 如果點點繁星代表的是無垠宇宙另一端星球的死亡,毀滅前最後的光芒穿越遼闊的時空傳到我們肉眼可見的範圍(恰如前作《星之聲》的戀人因星際之間的光年相隔,聯繫彼此的訊息總無可奈何地延遲抵達),那麽初探生死奧祕的《追逐繁星的孩子》,名字取得真好。生死幽明、天人兩隔,其實是一生的課題,新海誠也不自負能洞徹「遠古的智慧」,只是藉由成年男子的執著與少女的迷惘,帶我們走了一趟奇幻之旅。畢竟這個題目的浩大,恐怕是超出他的掌握,但光是提出的大哉問,就已經值得。 12/2上院線

薄酒來兮(林郁庭)

背著一把不成調的吉他,一盒櫻桃巧克力加上一瓶薄酒萊, F 從巴黎飛到舊金山來看我。 飲食文化高度發展的國度,餐桌上任何細節、一點動靜都有學問在。不消說,艾麗榭宮之宴,是法國外交最高戰場;平民百姓也有講究,一瓶酒的選擇,都能透露玄機。友人 A 告訴我,酒窖外側堆放拍賣時掃來的便宜酒,有不速之客,隨手一拿就能打發,不心疼也不失面子;是知己才能深入他酒窖深處,分享人生歷練與歲月沈釀挑出的好酒。 那回 A 為我帶來一瓶 90 年份的波爾多 Haut-Médoc ,   沒有名莊豪門的光環,卻也不是俗品,費神地長年窖藏,守護到適飲才開栓;接過禮物,抱小孩般小心翼翼捧著酒瓶,當即明白相識未深,卻已是讓他捨得、無愧佳釀的好友。透過酒杯,我望見 A 的憧憬:溫潤豐厚,內斂沈穩而尾韻幽遠,沒有之前我們乾掉那瓶加州酒的眩目驚奇,慢慢啜飲,放下初時的矜持,益顯其雍容。

金馬影展:《浴室春情》

Image
極出色的青春成長電影,取景、色彩調度與獨特的窺視視角,都讓人贊歎。當少年的癡迷逐步轉為偏執,最後急轉而下的結局並不意外,一個又一個性與死的暗示,一次又一次奪目的紅漆、鮮血、毀壞的紅腳踏車、爆胎的紅車等等,一步一步把觀眾與主角推入深淵。(電影裡豐富的符號與暗示是解讀不完的,但輕鬆而無為地,讓色彩鮮明而節奏明快的畫面於眼前展開,也是一大享受。) 泳池底的最後一幕(名副其實的深淵,deep end),節奏緩了下來,以一種詩意的悲憫凝視著少年。青春最美的莫過於純真,而最殘酷的也是純真。

從巴黎到伊斯坦堡(林郁庭)

1883 年 首班東方快車由巴黎出發,穿越雄峻的阿爾卑斯與蜿蜒的藍色多瑙河,途經琴韻如詩的維也納、風光如畫的布達佩斯,止於黑海岸的君士坦丁堡,鄂圖曼帝都。車身暗藍底浮出的金色紋章,與侍從的藍制服金排扣相輝映,車廂光可鑒人的嵌飾木板壁面, 鑲出 裝飾藝術的精巧秀麗;效率驚人的廚師軍團從僅半座車廂之寬的廚房,魔法般變出一流餐廳的料理,盛裝以待的賓客啜著香檳,盈盈笑語沾染了餐桌燈影溫潤的玫瑰色澤,披撒秀髮的 Lalique 水晶浮雕仙子,則睜著晶瑩的妙目端看僕役上菜侍酒 。 接下來的半世紀見證了豪華列車旅行的興起,東方快車載走送來王公貴冑、風流名士、聲名狼藉之徒,也觸發不少文學想像:徒留風月遐思與諜海傳奇的一代豔姬 Mata Hari 曾為座上客,現代舞之母的鄧肯( Isadora Duncan) 據云旅途中「穿得比輕紗還少」;史多克 (Bram Stoker) 安排筆下除魔者搭乘快車,比透過海路逃逸的吸血伯爵先馳得點截擊;克莉絲蒂( Agatha Christie) 的班車因大雪受困六天,引發《東方快車謀殺案》的靈感。

金馬影展:《部長做了一個夢》

Image
一群黑衣蒙面人忙碌地整理華麗而看似政治人物官邸的公寓,隨後擁著一個全裸女子進入一頭大鱷魚等著的房間。女子在鱷魚面前張開雙腿,把頭伸進那獠牙森然的血盆大口。超寫實的夢境(卻萬分寫實隱喻政治生態)後下一個鏡頭,是醒來的部長褲襠特寫,比因豔照事件下台的前美國眾議員維諾(Anthony Weiner)網路上流傳的小弟弟搭帳篷照片,更加聳動。 維持政治運作的黑手、關起門來沒人知道的勾當、權勢與色慾的交纏--對於政治最終就是這樣一場有人要被screwed的遊戲,諷刺得淋漓盡致。但之後的場景卻大半在寫實的內閣會議、新聞訪問、國會與不同的行程安排之間穿梭,真實表現交通部長每日生活細節與利益糾葛,讓我們看到來自外省、沒有背景、還有一點作為跟夢想的年輕政治人物,在浸淫已深的巴黎政治豪門氛圍裡,不斷地掙扎與妥協。得到勝利者必然不是光明磊落,在一個感傷的時刻他有著片刻的清明--因為必然是片刻,所以更動人。

金馬影展:《黑馬馬力夯》

Image
啃老族在亞洲已經不是話題,在我們這父母總是過度保護、男女只是口頭平等的社會,還有不少父母其實不怎麼希望兒子搬出去自力更生。在18歲還不能獨立就會被父母趕出去的美國社會,宅男阿比顯得特別另類,或者本片反映了逐漸普遍的現象:成人的日趨青少年化,宅男與虛擬世界、玩具之間的溝通無礙,卻多有社會化的問題。看似逗趣的小品,其實蘊藏了深刻的悲哀--像阿比這樣“剩餘的人”,少了反而讓周圍的人日子過得更好,除了偶然間勾起的淡淡思念,他的存在並沒有留下多少痕跡。Jordan Gelber精采的演出,讓明明沒路用卻又自我感覺良好、天錯地錯永遠是別人錯的阿比,無比生動地撐起整個大銀幕。

《最後一封情書》:獻給生命與摯愛的真誠告白(林郁庭)

Image
淨白的封皮,書名 Lettre à D., histoire d’un amour ( 致 D. 信箋:一個愛的故事 ) 以鮮紅標之,出版社 名 頂頭開了朵小 紅玫瑰 。跟高茲 (André Gorz, 1923-2007) 在伽利略 ( Galilée) 出版的其他著作看來沒有兩樣,但這本僅僅 75 頁、獻給愛妻朵玲( Dorine )的小書, 2006 年於法國發行即成為他最暢銷的作品,哲學家澎湃著深刻思維與情感的人生,由他簡潔流暢的文字表露無疑──大家所熟悉的公共知識分子與當代重要思想家的高茲,與那個陌生而私密、訴說著生死相許愛情的高茲,於書中緊密交纏;重新帶動了一波研究高茲哲思的風潮,並不讓人感到意外。 即使未曾接觸高茲思想論述,對於諸如最後的存在主義者、新左翼運動健將、《新觀察家》( Le Nouvel Observateur ) 週刊共同創辦人、政治生態學家等慣常與他連結的頭銜不甚瞭解的讀者, 也很難不因卷首深情的呢喃而不動容: 妳八十二歲了, Tu vas avoir 82 ans. 身高縮了六公分,體重只剩下四十五公斤, Tu as rapetissé de six centimètres, tu ne pèses que quarante-cinq kilos 但妳依然美麗、優雅、令人心動。 et tu es toujours belle, gracieuse et désirable. 我們一起生活了五十八年, Cela fait cinquante-huit ans que nous vivons ensemble 可我比以前更愛妳。 et je t’aime plus que jamais. 我再次感到空虛啃噬著 Je porte de nouveau au creux de 我空洞的心胸, ma poitrine un vide dévorant     唯有你緊貼著我,才能讓它填滿 …… que seule comble la chaleur de ton corps contre le mien.

《愛的抱抱》(林郁庭)

Image
《 愛的抱抱 》 ( Attenberg , Athina Rachel Tsangari , 2010) 一股另類美學的新勢力,於希臘新生代導演作品中漸成氣候,論者稱之為「希臘 電影 怪浪潮」( weird wave of Greek cinema) ,更有人推測希臘近年的騷動與經濟危機,就了新希臘電影這股不安定、溢出常軌的能量。怪浪潮裡最特立獨行的兩位導演 Yorgos Lanthimos 和 Athina Rachel Tsangari ,顯然不同意這種說法──儘管 Lanthimos 拿下坎城另一種注目最佳導演獎的《非普通教慾》 ( Dogtooth, 2009) 呈現威權而扭曲的家教下成長的兄妹,以為貓是邪惡怪獸、殭屍是黃色的小花,走不出的高牆下禁錮的慾望,最終得以亂倫宣泄; Tsangari 《愛的抱抱》裡拿下威尼斯最佳女主角獎的新科影后,於片中埋首動物星球系的自然紀錄片,黑猩猩肢體語言與鳥類求偶動作,是她過渡到人類社交模式的啓蒙,片首她與死黨女女舌吻而後如纏鬥的貓弓身咆哮的長鏡頭,相當搶眼卻又極度無味(這個吻絕對無法讓人血脈賁張)。

金馬影展開幕片:《10+10》

Image
20位導演,活生生的一頁台灣電影史(我們好像忘了蔡明亮?),風格如此分歧,呈現的台灣社會面相也大異其趣。與《巴黎我愛你》、《紐約我愛你》的主題短片接力計畫又不全然相似,或許因為結構比較鬆散吧,這似乎是自由的代價。如此宏大的計畫,企圖心要超過集體創作的影片本身,也無可厚非。 個人喜歡侯孝賢<黃金之弦>的韻致,如清茶的醇厚回甘;沈可尚<到站停車>黑白影像沈鬱的風格,於人情之際的拿捏以及凝聚極大張力的一擊;王童<謝神>和吳念真<有家小店叫永久>的淳厚鄉土民情;陳玉勳<海馬洗頭>的瘋狂與驚聳奇趣,久違的李烈驚鴻一瞥,著實讓人懷念;侯季然<小夜曲>溫柔敦厚,脈脈不得語,卻又道盡一切;張艾嘉<諸神的黃昏>影像脫俗,最難得與難為,自是慈悲。 12/16上院線

金馬影展:《通往幸福的六樓階梯》

Image
巴黎街頭響起熱情的佛朗明哥,古板而勢利的富裕中產階級不由自主跟著旋轉,愛情與異文化的刺激讓他們頭暈目眩,而這一切都由雇用了明艷開朗的西班牙女傭開始。劇中人物多少帶著刻板形象,但那喜劇典型的誇示裡,讓人忍俊不住之外,也生動地揭露了幾許真實:頑固的布列塔尼奶媽、偽善的巴黎上流社會、外省人士融入巴黎社交圈的困難、西班牙女傭寄人籬下的辛酸。皆大歡喜的結局雖然一廂情願,但僵化的人生終於能擦出熱情的火花,不正是每個為生活的無奈所迫的凡夫俗子,內心深藏的願望嗎? 11/11(五)長春A廳21:30 11/12(六)長春4廳21:50 11/17(四)長春A廳11:00

面具狂歡節(林郁庭)

闔上眼,任聖馬可廣場的彩繪師一筆一筆,燦紫嫣紅的雲霞細細織進眼窩眉角。羽翼雄獅身上撒滿的薄暮之光,那般柔媚溫軟的澄金,用以勾勒彩蝶纖細的輪廓,向晚漸次閃爍的星辰,點點沾上睫稍,宛若蝶兒靈動的觸角。一眨一眨,蝶羽也那麼撲哧撲哧地搧動,讓人幾乎要以為望進瞳孔裡,有了靈魂的彩蝶就要脫出牠厮纏的眼眶,騰飛而去。但那瞳孔映出對面島上歸來的輕舟,海上的薄霧已漸散去。 人類共同命運的縮影,似那蛛羅網密的水道,匯在威尼斯,面具節期間尤是。我們的文明正如這城市,極盛而衰,繁華一片片剝落,沈入洋溢生命與腐朽氣息的運河裡,緩慢而確實地邁向死亡。滿街都是戴上死神標記的狂歡者,毀滅前最後的華麗,每一個迴旋,多少雜著幾許哀婉悲涼,卻又毫無悔意、盛大熱烈地沈淪,一直舞到盡頭。

金馬影展:《謎之音》

Image
作為音樂紀錄片,本片的MV風格與實驗性凌駕於紀實性,片段的樂曲夾雜大量訪問的傳統形式,這裡是沒有的--訪問時刻極短,穿插在現場演出的完整樂曲之間 (點綴式的訪談全彩畫面,對比於大量黑白影像的演唱會現場) ,畫龍點睛地,引導觀眾自己去體驗、深刻感受Sigur Rós的音樂。說是重新創造音樂會現場經驗是很適切的,因為Sigur Rós的演唱會也沒有這樣的景觀。 導演極用心以黑白光影的流溢、閃爍、聚焦與模糊,去詮釋、呼應這冰島搖滾天團空靈中骨幹扎實、激烈又不失溫柔的曲風。大量的特寫與局部(汗珠、髮辮、鋼琴上的手、吉他上搖曳的琴弓),營造私密的感覺,然而粗粒子的畫面與高反差的對比(如一片漆黑中臉頰上一點閃閃的汗漬之光),又刻意拉開了距離,光源裡清晰可見的浮動煙塵,如此迷離,充滿靈光。有時隨樂手們遨遊滿天星子的蒼穹,有時又墜入深淵--那謎樣美麗的音符,或者來自墜入黑暗的天使,還是大海上蠱惑遊人的賽倫女妖? 引人冥思而意境不俗的獨特影音經驗。 11/05(六) 微風1廳 18:30 11/06(日) 微風1廳 15:20 11/10(四) 微風1廳 15:20

金馬影展:《裝扮遊戲》

Image
如此輕盈,似乎留不下什麼痕跡,而那不正是我們進入青春期前的曖昧不明又自在無拘束?無性的天使,想扮什麼就是什麼,同那歡暢的音樂不住旋轉;那個無邪的夏日之後,性別與社會的期待、壓力就來了,那時的扮裝,就不再是遊戲。 片中的小孩都不可思議地可愛,不管是英氣逼人的小女主角還是天使般的妹妹,長相甜美又那麽窩心的體貼,只有電影裡面才如此吧。(正說著,隔壁的小孩又哭鬧了...)運鏡流暢優美,小童星的演出自然而討喜--自然其實也是扮裝,正所謂人生處處是戲--俯首之間都是風景,燦爛夏日之後,多少有點淡淡的、屬於成長的哀愁,好個寫意的秋。 1/06( 日 ) 微風 2 廳 14:30 11/25上院線

《丈夫的情人》(林郁庭)

Image
《丈夫的情人》( Cirkus Columbia,  Danis Tanovic, 2010) 第一次看Emir Kusturica的片子,為天馬行空的奇想與光怪陸離的橋段所營造的情致、引發的省思震撼不已,隨著總是異常精采的配樂進入,在那不可思議的電影世界中,生命的苦難與荒謬總能得到詩意的昇華。或許出身於動蕩不安的國度,見慣政權輪替、歷史興衰、生離死別、人世無常,真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生命是個悲劇,又處處是奇蹟。 改編自暢銷小說的《丈夫的情人》,出於同樣來自前南斯拉夫的名導,不可免讓人想起《黑貓白貓》(1998),不只因為裡頭也有只黑貓(更妙的是貓兒似乎比人更能洞察先機)。離鄉20載的丈夫在共黨政權垮台後,開著拉風的紅色賓士,帶著身材火辣的年輕女友從德國歸來,趕走苦守寒窯的黃臉婆跟兒子,準備於家鄉開創人生第二春--看似荒誕不羈的喜劇情節。在內戰爆發的前夕,權勢與人際關係不斷洗牌,這樣的「瘋狂馬戲」(Cirkus Columbia?)也變得不足為奇,戰火、仇恨再再揭露與扭曲人性,何妨在無盡苦難敲碎小鎮的平靜之前,以輕鬆溫柔的手法,留住幾許浪漫呢?畢竟苦中作樂,也是一種生存之道啊。

金馬影展:《朱花之月》

Image
吾心易變,似朱花之月。 朱紅之色,點出全片特有的韻律與節奏;正因全片寫意自然,那畫龍點睛的嫣紅尤顯哀艷決絕。景致極美(不愧坎城金攝影獎的榮銜),朦朧的遠山,彎月般婀娜的稻田,水田裡流溢而行的日影。貫穿全片的《萬葉集》詩句,於淡淡的哀婉中溫柔包覆撕裂魂靈的激情與暴力,亦如本片,展現純淨語言柔若無骨之下堅毅的韌性。 11/05(六) 微風2廳 15:10 11/07(一) 微風2廳 16:40 11/08(二) 微風2廳 12:00

《幻影枕邊書》(林郁庭)

Image
光點的《禁忌影展》(Jeux interdits)巧逢Paul Auster編導的《幻影枕邊書》( The Inner Life of Martin Frost,  2007),不無驚喜。         清晨醒來,枕畔莫名睡著一個美麗女子,而這謎般的女人恰為你的謬思女神,因你的小說進展而燦然綻放,故事終結遂殞命而去,玉如煙然。異性戀男作家最終的遐思,莫過於此吧,創作與生命的起源,究竟是出自慾望。一如Auster的作品,聰明而精巧,四個人物與單一場景,便撐起一場好戲,然只宜淺嚐,終還是輕盈了些。小說家駕馭人物與敘事的能力,遠勝於運鏡的功力,很明顯的「作家電影」(不是「作者電影」),寫作的人看了,特別有「自己人心領神會」的趣味。         演謎樣女子的Irène Jacob,已不復《雙面薇若妮卡》( La Double vie de Véronique,  1991)、《紅》( Three Colors: Red,  1994)的光彩照人,讓人不得不愧嘆美人遲暮,還好Kieslowski留下了她最美的樣子。

龐貝幽魂(林郁庭)

雙叟( Les Deux Magots) 和花神咖啡 (Café Flore) 斜對角拐進去,綠地旁有家「維蘇威」,我跟 R 去過幾次。 「這兒 Pizza 特好吃,你看。」 瞥進半開放廚房,師傅正熟練地甩麵皮,鏟入磚造烤爐。晦暗的爐壁更顯火光猙獰,炭沫火星恣意揮灑,以為屍骨無存的麵餅,一會兒流淌著騰騰熔岩的乳酪出爐了,焦香四溢。 「以男人的觀點來說,自然期待著火山爆發的美好夜晚。」 R 眼裡映了幾許火苗,燦亮燦亮地。 維蘇威 (Vesuvio) 山腳下全然不是這般情調。龐貝之後,山頭沒再咕噥著不祥的煙塵,那日晴空藍得留不住一絲雲彩,卻依然在人心底投下化不開的陰霾。

《噪反城市》(林郁庭)

Image
《 噪反城市 》 ( Sound of Noise , Ola Simonsson & Johannes Stjärne Nilsson , 2010) 廣告出身的西蒙森與尼爾森, 以 闖入民宅隨性作樂為題的短片 〈一間公寓與六位鼓手的音樂〉( “ Music for One Apartment and Six Drummers” , 2001 ), 於網上大獲好評;兩位導演遂延續新穎的創作理念,與同一批樂手再度攜手,所打造的首部劇情長片,於坎城得到相當的關注。這次,六位音樂家不再滿足於公寓內玻璃杯、吸塵器、寵物碗碟、馬桶刷觸擊啓用,營造出的獨特韻律感和高低起伏,私闖公寓畢竟也不夠無法無天:他們要顛覆一個城市對於樂音與噪音的分野,無政府的氣息於造反有理、犯法無罪的恣肆中更透露無疑。把開刀房醫療器材與病人當樂器敲擊只是牛刀小試,搶銀行享受碎鈔票與蓋印章的愉悅聲響,在古典樂聖殿外以鑽地機和怪手作亂,甚而讓提供城市光明的電纜,無可避免成為他們樂章的高峰。這像是回應了百年前義大利未來主義重要宣言《噪音的藝術》( Luigi Russolo, L’arte dei rumori ) 所言,新時代為聲音光譜所帶來的速度感、能量與城市工業環境的各種噪音,鼓勵音樂家突破當前管弦樂限制,藉由適當機制協助來拓展聲音的無限可能性。

《光榮時刻》(林郁庭)

Image
《 光榮時刻 》 ( Hors la loi , Rachid Bouchareb , 2010) 以王家衛為首的坎城評審團,當年將最佳男演員獎同時頒給法籍阿爾及利亞裔導演鮑查瑞《光榮歲月》( Indigènes, 2006) 的五位主人公,除了表彰他們不分軒輊相互扶持的精采演出,也顯示分飾於二戰中同為法國軍隊效命的北非法裔 (pied noir) 、殖民地臣屬的一白四阿拉伯裔演員,同等承擔了該片所欲表達的政治意涵與歷史包袱。儘管爭議不斷──耐人尋味的是歷史學家對於一部虛構人物的劇情片呈現的真實頗有微詞──法國因屬地爭取獨立,自 1959 年凍結了這些參戰北非士兵的撫卹金卻是不爭之實,席哈克政權也不得不因之檢討國家政策(這的確是電影藝術的力量造成改變的難能可貴例子,但修法後多少人實際拿到積欠已久的撫卹奉養,則是另一個問題)。

《請來參加我的告別式》(林郁庭)

Image
《 請來參加我的告別式 》 ( Get Low , Aaron Schneider , 2009) 為人掌鏡近二十年的資深好萊塢攝影師 史耐德,首部劇情長片根據美國田納西州鄉野傳奇改編,敘述上世紀三〇年代一場轟動武林驚動萬教的生前葬禮 。舉辦自己喪禮暨摸彩派對的怪老子,在編劇 Chris Provenzano 的祖父口中活靈活現,成了他童年聽聞的故事裡最難忘的一個。離群索居的謎樣老頭,背後藏著什麼樣的驚人故事,有什麼動機去辦這樣不尋常的告別式?在現實中無解的問題,於劇本裡是主要鋪陳敘事的線索,帶動故事的進展,並指向最終結局。 即使這樣不平凡的故事,在傳統好萊塢編劇模式下,無可避免要落入俗套──藉由涉世未深的葬儀社年輕僱員的眼去觀察怪老頭,逐步抽絲剝繭,以障眼法帶出疑似主人公年少時愛的火花,再把它推翻,葬禮高潮的告白,才點出真正慘烈的愛與死的傷痛,以及自我放逐四十多年的贖罪過程──整個敘事節奏、鋪線與營造高潮、收尾手法,都不出好萊塢劇本慣有格局,適時加入的溫情、核心家庭價值,更不出怪老頭或許要顛覆的美國中西部傳統。對照一個有些趣味而逐步陷入平庸的劇本,本片運鏡尚不俗,昏黃而懷舊的色調,適如其分烘托時代氣氛,然而真正的救贖,還是在幾個演技派老將精湛的演出。

《靈魂的旅程》(林郁庭)

Image
《 靈魂的旅程 》 ( Everlasting Moments , 陳文彬 , 2010) 政治人物走進戲院已蔚為風潮,大陣仗的維安,往往說明了與民眾同樂還在其次,錯過搶那些本土的、具有議題性電影的頭香,幕僚們的敏銳度便可質疑了 。誰最先看了《雞排英雄》(葉天倫, 2011 ),關注了都市更新條例的弊端與夜市攤販的心聲;誰趁早安排觀賞《靈魂的旅程》,對於弱勢群體不斷為主流文化衝擊、壓抑的問題,表示關切,才是重點。這些電影中提出的種種社會文化議題,一如所料的,在媒體炒作之後快速竄起,也快速被遺忘;如能有偶像加持,票房總差不到那裡去,娛樂之後,其中蘊涵的反思是否得到重視,是另外一回事。而原住民的題材,再怎麼政治正確,還是吃力不討好;《賽德克.巴萊》開出票房佳績前,電影公司與導演的「審慎樂觀」,倒也不是沒有理由。

魔法威士忌(林郁庭)

霧夜倫敦,徬徨的 T 守在地鐵口,訂下三日之約的那人遲了,若不出現怎麼辦?不會在蘇格蘭出事吧?正胡思亂想,對面街燈映出一個引人側目的怪客,精靈浮動的仲夏之夜,卻重重裹著墨色格紋披風,肩頭一閃,是個鑲上紫晶瞳眸的銀紋章。 三天前,我跟同遊的學姊 T 在倫敦街頭分道揚鑣,她去河畔青青、芳草鬱鬱的莎士比亞故鄉 Stratford 朝聖,我迫不及待離開英格蘭,回應來自北方的野性呼喚──想當年我們在英國文學史課堂,捧著同一本書(有人懶得帶那重似泰山的歷代文選教本)而結緣,她一雙眼盯住莎士比亞十四行詩,我的魂都飄向窗外晴空麗日,已然預見這個結果。 蘇格蘭不產莎士比亞這般霸氣籠住文壇首席不放的巨擘,卻怡然以壯闊山河之色勾動瑰麗的想像,俊秀豪傑輩出,諸如著迷歷史與鄉野傳奇、描繪英雄氣短兒女情長的史考特 (Walter Scott) ,出神入化的說書人史帝文森( Robert Louis Stevenson ,《金銀島》、《化身博士》 ) ,創造福爾摩斯的柯南道爾( Arthur Conan Doyle) 。因《哈利波特》聲名大噪的羅琳 (J.K.Rowling) ,也在愛丁堡的咖啡館完成巫師與魔法之書的首部。

童話之末(林郁庭)

資訊自由與版權專利改革,保護個人隱私,政府運作透明,大麻合法化。簡捷明瞭的政治主張,讓輔成立 5 年,看似偏狹卻充滿活力的德國海盜黨( Pirate Party) ,於柏林地方議會一舉拿下近 9 %得票率,那些不當它一回事、視之如青年學子問政小組的,莫不跌破眼鏡。海盜黨下個目標瞄準 2013 大選,預備大舉進軍國會──灰姑娘乘上南瓜馬車,是否能一路順遂,登入佛斯特 (Norman Foster) 設計的透明拱頂殿堂,頗讓人拭目以待。 起於曾經維京海賊稱霸的北歐,倡導自由下載、對於盜版( pirate) 意識模糊的海盜黨國際聯盟,確實符合網絡世紀的社會發展潮流,而這個發展表現特別亮眼的德國分支──勢如傑克家一夜間長上雲霄的豌豆苗──多少與它植根於表面刻板嚴肅、骨子裡浪漫繽紛的童話之國不無關係吧。

慕尼黑啤酒節(林郁庭)

「豬腳?那是巴伐利亞菜,別在這兒吃。」 拜訪旅居海德堡附近的 L ,提出想吃德國豬腳的要求,卻被輕易否決掉了。我們也沒有踏進《學生王子》片中那般貴族與平民同樂的小酒館,而是飛車越過邊境(德國高速公路沒有速限,在大家都極力勁飆的情況下,事故反而相對少),在史特拉斯堡嘗了入口即化的燉小牛頭皮、香腸酸菜、微甜而香草味重的 Gewürztraminer 白酒──亞爾薩斯與洛林是法境內最德國化的兩省,居民多擅德法語,兩國不太平和的過往歷史,使他們必須在今朝屬法、明日歸德的處境中,發展出生存的智慧。 口感柔膩而膠質豐富的小牛頭皮,仍未讓我拋卻對香脆豬蹄的偏執。在柏林看到高掛藍白菱格巴伐利亞邦旗的慕尼黑啤酒館,我毫不考慮地點了豬腳──既然(被台灣人)號為「德國豬腳」,為何非要是巴伐利亞?當豬腳隨藍白絲帶與五彩氣球擁簇上場,我後悔不顧 L 殷切的忠告,夢幻酥皮因烹調失當,如賽車輪胎般堅韌難摧,只得「鐵齒」以對。

從蘇州河到老場坊(林郁庭)

Image
金色美人魚在新銳導演的鏡頭前翻尾,游了過來,閃身而去;取自希區考克《還魂記》 ( Vertigo, 1958) 的經典配樂,映襯如夢似幻的青春,愛與死的執念如影隨 形,卻又消散無影。那是婁燁一鳴驚人的《蘇州河》( 2000 ),污濁不堪的河水,掩映尚未成為大明星的周迅清麗的姿容,沈鬱深情、頰上滿佈痘痕滄桑而讓人印象深刻的賈宏聲,已於年前墜樓身亡。 婁燁借來了希區考克的盪氣迴腸,卻讓一段淒美的愛情,如出水蓮花深植於腐爛的淤泥中,戀人的身影徘徊在廢棄的舊倉庫,摩托車呼嘯沿河堤而行,一大片墨黑裡泛綠的污水,垃圾如浮屍般順流而下。賈樟柯讓這片段於他《海上傳奇》( 2010 )裡還魂了,捲入歷史洪流,已經消失的影像 ── 未疏濬河道上往來絡繹的船家,齷齪貧窮裡滋養出頑強的生命;河邊拆得只剩水泥框的老房子殘骸,在慘白天幕下森然而立,如獅子啃得血肉不剩的最後幾根羚羊骨 ── 對照正在成形的世博氣象(揮汗如雨的勞工,加緊建設趕世博開幕),一拆一蓋之間,乍看並無大分別。

美國入侵!?(林郁庭)

兩千年前自中歐遷徙至布列塔尼、大不列顛諸島的克爾特人,為尊崇死者、祈示神諭,在鬼門關大開的仲夏之末,獻祭神靈以求安穩過冬。鬼節習俗混入羅馬與基督信仰色彩,遂發展為萬聖節,隨歐洲移民傳入新世界,宗教性漸漸淡了,與天地的連結也斷了,商業消費的氣息日濃。 法國人早忘了克爾特先民傳統,由此發源的萬聖節,渡洋到美洲,再跟著南瓜燈、骷顱頭、嚇人道具、袋裝糖果歸來,儼然另一波美國流行文化的入侵,而萬惡之首,莫非巴黎近郊的迪士尼。萬聖節商品出現商店櫥窗,小惡魔小巫女在街頭遊蕩,甚至巴黎都有南瓜市集任君挑選,一開始讓老巴黎頗多微詞,大嘆世風日下,久了,也就習以為常(生人與幽魂雜居、多處著名墓園與地下萬人塚交輝的巴黎,其實挺有萬聖氣氛)。畢竟米老鼠空降巴黎與聖女貞德同行,還算不上世界末日。

法式誘惑(林郁庭)

美國紐約州眾議員維諾 (Anthony Weiner) 因「香腸門」 (Weinergate) 網交事件黯然下台前,議員的小弟弟與平滑無毛的胸膛,成為全民話題。八卦民調顯示不少女性認為,維諾透過網路與電信傳送挑逗訊息和豔照,甚至比直接跟當事人發生性關係還糟。 這到底是網路世代對人際關係產生的扭曲,還是法國人慣常譏諷的美國清教徒思維呢?維諾一如尋常男子,以金錢權勢亦或引以為傲的色相去誘惑女子, 如果意淫與虛擬性愛的誘惑之罪,嚴重性超過婚外性行為本身(維諾老婆恰是國務卿希拉蕊助理 , 她與曾 為 柯林頓醜聞案波及的老闆 , 倒是可以好好研究這個問題),無怪維諾的政治生涯急轉直下,柯林頓卻能全身而退。

彩虹情人節(林郁庭)

這裡很特別, H 和 C 跟我打包票,你自己看看特別在那裡。 張著好奇的眼四處打量,反覆好幾回,還參不透玄機。名曰「亞馬遜」,卻是尋常法式簡餐店,沒有雨林景觀設計,沒嚐到巴西風味餐,沒有混血的印第安侍者──雖然侍者長得都不賴,肌肉也挺結實,而且對我特別友善 ⋯ 我發現其他桌沒有我們這種二男一女的混雜組合:客人男士居多,偶有女人,也是跟女人在一起。我終於瞄到門口的彩虹旗。

《詹姆仕布朗特:上尉詩人的樂壇傳奇》(林郁庭)

Image
《 詹姆仕布朗特:上尉詩人的樂壇傳奇 》 ( Till You’re Told to Stop , Ruth Somalo , 2009) 去年一月在摩洛哥,離開宛如小巴黎的卡薩布蘭加市中心,驅車前往伊斯蘭風的大市集路上,音樂電台正播放著布朗特 (James Blunt) 成名曲,“ You’re Beautiful.” 走出市集的古城門,再招來一部計程車準備回旅館,一打開車門流瀉而出,纏繞著磚黃拱門直上碧藍蒼穹的,是布朗特的“ High,” 聽來不像是同一家電台。扼守北非與南歐通道的摩洛哥,本來就是阿拉伯世界獨特的存在,在高度歐化的卡薩布蘭加聽到搖滾巨星的歌曲,也不該感到意外,但那個感覺還是奇異的──好像在世界盡頭遇到故知。 在戰場上與死亡擦身而過的創作者,總有非比尋常的觀點與能量:征戰沙場的經歷,讓德拉克洛( Choderlo de Laclos) 寫出法國文學史上最出色的書信體小說《危險關係》( Les Liaisons dangereuses ) ,之中糾葛的愛恨情仇,床頭政治,往往殺得血肉模糊;少年從軍的沈從文,著迷於不可思議的人頭起落景觀, 也留下不少獨具魅惑力的作品。 我於是想像上過戰場的布朗特,眼底應是充滿滄桑的吧。但銀幕上出現的歌手,清新得像鄰家男孩,天使般澄澈的藍色眼睛,似乎留不住死亡的陰影。

《妻別五日》(林郁庭)

Image
《 妻別五日 》 ( Cinco días sin Nora , Mariana Chenillo , 2008) 結縭三十載而後離異的老夫老妻,隔街對望而居,又相互以望遠鏡窺視彼此。自殺多次未遂的妻子這回終於得手,被迫使來料理後事的前夫,雖極力抗拒,卻發現自己一步步照著前妻精心規劃的劇本演出:桌上煮好的咖啡,冰箱裡準備就緒只待烹調的食材,在預定時間出現的親朋好友,依各人習慣而藏在不同地方的告別信,讓下葬前的五日間,每天都有或是甜蜜或是傷感的回憶,以及新的驚奇出現。

《黑蘭煞》(林郁庭)

Image
《 黑蘭煞 》 ( Colombiana , Olivier Megaton , 2011) 隱隱中覺得法國人真要的話,可以比美國人更狠、更快、更準,比好萊塢更好萊塢,盧貝松的動作片說明了這點──他的殺手豈不更酷,動作環節更炫目、更緊湊、更流暢,娛樂性十足,票房通常也不差。他近年轉居幕後寫劇本、監製(或說他早年電影的創意與詩意逐漸流失了,不若急流勇退),帶出來的子弟兵仍刻著他金字招牌的印記,《黑蘭煞》也是如此。 說實話,這片子真蠻好看的──劇情扣人心弦,緊張刺激,動作華麗迫人,銜接橋段也頗有意趣,適時的幽默與羅曼史,沖刷多少還是晦暗的殺手生涯,上乘的商業娛樂片大抵如此。如果還要談心理層面、角色刻劃深度等等問題,本片的快節奏大約不會讓你有時間思考太多的。

時尚巴黎夢(林郁庭)

挑金夾紫混染的一頭烏黑長髮,白皙亮麗的肌膚,不管穿著打扮或是舉手投足, N 總花枝招展,唯恐人家不知他是男同志──除了冀望擠進時尚界當紅的同志設計師之林,也怕那個女人不識相,死皮賴臉愛上纏上他。一起上夜店釣男人,是他唯一願意跟女人做的事。 「葛格,你要幫可愛的美眉設計衣服嗎?」我以為撒撒嬌,看在同鄉份上,可以要來不用錢的 designer 服飾。 N 看了我一眼,「你這個身材穿不起我的衣服。」那鼻孔裡哼聲的高傲姿態,倒很巴黎,學得惟妙惟肖。 N 抱著揚名立萬的美夢來到花都──高田賢三、三宅一生、山本耀司、川久保玲都在這裡發跡,可見東方人在歐美霸權主導的時尚界,還是有發展空間,那就是他的機會,更何況他還有大師們所沒有的美貌呢。說不定能得到招搖著墨鏡與末代貴族風的拉格斐( Karl Lagerfeld )寵幸,作品選入香奈兒或 Fendi 的時裝秀,走上伸展台,馬上就是最耀眼的設計新星。

今日浦東(林郁庭)

Image
我們在上海劇院附近的酒吧開酌。今日有表演,外頭光明如晝,散場時分人車往來洶湧;這裡端得幽暗如夜,直教人要摸黑走,坐定了,送上的酒單,還得挨著桌上搖曳的燭火勉強地看,像是借幾許鑿壁偷光的情趣。 酒單莊嚴厚重,單品烈酒依產區年份,洋洋灑灑列了好幾章,雞尾酒更是百花爭鳴,媚著姿態挑逗人。看那架勢是很認真的酒國生意,點了才發現,找這般不夠認真的酒保,註定白忙一場,功虧一簣。在上海就這樣,拐得動老外,本地人也跟著來,做不動洋人生意,房東很快就會趕你了。 「還是不行,浦東那邊新開了很多,下次去看看?」 一旁的時尚編輯帶著伸展台下的素顏,黑白對比的俐落打扮,撇開只嚐了一口就不要的粉紅佳人,輕點纖瘦的煙身,恣意吐出一朵煙雲。一聽這話,馬上杏眉倒豎,「浦東?我是不去的!」

布列塔尼(林郁庭)

畫著巴黎鐵塔商標的全新黑行李箱,有天出現我家門口,收件者不明。拖它出門廊,粗筆寫上「退回寄件人」,第二天又回來了。連三天我很堅持要退回不知那位遠親近鄰購買的箱子,郵差先生也很堅持地送回,只得收下莫名上門的禮物,開始帶著它旅行。在機場勤務人員終於摔得它皮開骨綻之前,它伴我走過不少地方,帶來相當的狗屎運:由於體積太大,老是害我超重;出了專業搬扶、好心司機的管轄範圍,得仰賴陌生男子的慈悲才能移動;有一回,在沒有電梯沒有男人的公寓前,房東太太乾脆把我同箱子拒在門外。 當 M 和法國友人 D 到火車站接我,看到巨無霸黑箱,隨口邀我至布列塔尼渡假的不智,瞬時刻在臉上。黑天霸塞上 D 標緻愛車的後廂(法國國民車的容量,約略等同國民的度量?),大半個屁股還露在外頭,合不攏而兜上繩勾的車蓋,像佇了拐杖的老人,大街上顫巍巍,顛一下,車主心口也抽一下。

隨貞德而行(林郁庭)

傲為香檳省首府的杭斯( Reims) ,似乎總泛著金色泡沫的歡愉,古城今年 800 歲了,見證多少法國君王登基大典的杭斯聖母院,光是歷代摧毀又重修的彩色玻璃,便洋洋灑灑自 13 世紀列到 20 世紀,從歷史波瀾裡偶現的無名藝術家到夏戈爾,風格色彩之富麗分歧,可想而知。 1429 年查理七世於此加冕,聖女貞德隨侍在旁。英法纏鬥了百年,法軍節節敗退,王室岌岌可危,一個聲稱秉承神諭來救國的少女,奇蹟逼退銳不可當的英軍,深入敵陣,讓皇太子在杭斯即位以定正統,激勵民心士氣。那是百年戰爭之末,卻也接近貞德生命旅程的盡頭。

終身之約(林郁庭)

穿過跨河大橋鋼骨築起的一道又一道長虹,火車進了站,心滿意足地歇下。從河上可見高聳如雲的雙子尖塔,離了火車的腳才踏進科隆站大廳,巨幅玻璃牆驀地裸露大教堂一隅,鋪天蓋地而來,直要把遊人蜉蝣般朝朝暮暮的肉身給吞沒了;震懾中,不禁要贊歎近距離所觀,細密如織錦的精美雕飾。 近萊茵河畔,有不少咖啡座小酒館,向晚時分,啜飲瘦長試管杯盛的科隆啤酒 (kölsch) ,可以一路沁涼入夜。若說德國啤酒昭顯地方特色,慕尼黑是豪爽,漢堡冷凜有勁,柏林則帶著大都會的多元(和詭異)。屬於 kölsch 的明亮、優雅果香與微苦,像是反映了科隆人的爽朗,世故而不失友善,飄忽中能感受到真誠,令人難忘。

法式料理⋯ (林郁庭)

推開毫不起眼的店門,像進入時光隧道,回到洋溢金色甜蜜的美好年代,穿過昏黃懷舊的走道,豁然開朗,本世紀的陽光透過天窗招搖燦爛的臂膀,沿著四層樓高的天井而下;圍欄花草得潤恩澤,恣肆吐露蓊鬱心意,舊時代幽閉淫逸的情調,給這半開放的熱帶期許沖淡了。 知道這小酒館走平實家鄉菜的路線,瞧侍者丟上盛著四根牛脊骨的大盤,還是相當震撼。旅法多年的 C ,說未見如此豪邁的烤牛髓(那時對狂牛症還不甚恐慌)。看他津津有味吸乾第一根精髓,意猶未盡取了第二根,到第三根已露疲態,第四根幾乎要反胃了。

午夜夢迴巴黎(林郁庭)

Image
《 午夜巴黎 》 ( Midnight in Paris , Woody Allen , 2011) 海明威說,「如果你夠幸運,年輕時待過巴黎,那麼巴黎將永遠跟著你,因為巴黎是一席流動的饗宴。」(“ If you are lucky enough to have lived in Paris as a young man, then wherever you go for the rest of your life, it stays with you, for Paris is a moveable feast. ” Ernest Hemingway, 1899-1961 )二十幾歲的海明威,在伍迪艾倫的《午夜巴黎》裡也軋了一角(與 20 年代也在巴黎的畢卡索、達利、費茲傑羅、艾略特、柯爾波特等人同台較勁),而那流動饗宴的意象更是無所不在,跟著主角自在地穿越時空,與心儀的作家、藝術家、音樂家相遇──那就像在巴黎蒙馬特、拉雪茲墓園探訪波特萊爾、蕭邦、安格爾、普魯斯特一般的心情,差別在這些人還活生生的,邀請你一塊兒參與饗宴,甚至還能給點建議,告訴你小說那兒出了問題。

國民料理(林郁庭)

Image
[圖:摩洛哥友人熱情款待重達15公斤的couscous] 關於 couscous( 北非小米飯 ) 文獻記載早見於 13 世紀,烹飪書籍與詩歌描繪格拉那達皇族對這「名聞遐邇的高貴佳餚」(原本是窮人的食物)的喜愛。要讓主子享用美饌,膚色黝黑的奴僕得辛勤地來回篩洗粗麥粉,搓出沙粒般細小的盈黃圓球,曬乾備用。陶盅燉著鮮美的肉蔬湯汁,正好在上面架起小蒸鍋,讓熱騰騰香噴噴的蒸氣透入圓球肌理,蒸出一盤金黃蓬鬆的小米飯。下層燉煮上層蒸飯的特製小米鍋 (couscoussière) ,在法國到處可見,流傳數世紀的烹調原理,沒有多少改變。

性福快樂(林郁庭)

Image
《 性福快樂 》 ( Happy, Happy , Anne Sewistsky , 2010) 「她尋找幸福,卻找到性福。」海報上的宣傳台詞勾得人心癢癢的,又不覺莞爾,因為很真實。在某些例子裡,是剛好倒過來,找性福的誤打誤撞找到了幸福(那麽真是 happy happy 的美好結局);但有更多的例子是沒有幸福也沒有性福,有的是房貸、小孩、工作、生活與社會的諸多壓力,有氣無力地為著別人而不是自己撐下去。

天籟美聲,稍縱即逝(林郁庭)

Image
《天籟美聲:法朵之歌》( Amália, Carlos Coelho da Silva, 2008) 這片子似乎才上兩個禮拜就悄然被擠出院線,很是可惜,天籟美聲還是曲高和寡嗎?   (而它的處理方式其實很通俗了 …) 抱著不論如何音樂肯定很棒的心情進戲院,發現其他方面亦十分出色,真是意外的驚喜。對於傳記電影通常期待不敢太高(就不那麽容易失望),因為不好拍:敘事容易落入窠臼,主人公的人生常比電影精采,電影只像是個蒼白的影子,沒有獨立存在的意義;由於詮釋的角色是名留青史的人物,演員也常被苛責,動則得咎。

虹口探秘(林郁庭)

Image
黑頭轎車載著王佳芝上了戒備森嚴的外白渡大橋,緩慢地行進,一輛又一輛機槍環伺的運兵車絡繹往來,太陽旗黑夜裡飄揚著,他們在哨站前被擋下,儘管有特權,盤查驗證照樣仔細。一小段鐵橋,劍弩拔張,風聲鶴唳。過了橋,她進入一個和服與日語當道的世界,重重的格窗拉門一開一闔,那層層隔開復交融的空間,公眾與私密混雜、軍官與娼妓狎昵,她踏上疊疊鋪開的榻榻米,為酌酒自飲的易先生唱上一曲「天涯歌女」。 到虹口也是他的安排麼,她在車上問。李安的鏡頭追隨她到了虹口日租界,深入敵人腹背,入戲了,似真似假地,一個眼波,一個手勢,就這麽攻城掠池。

《為愛,贖命》(林郁庭)

Image
《 為愛,贖命 》 ( Pour Elle , Fred Cavayé , 2008) 《為愛,贖命》描述平凡無奇的中產階級男子,因為深愛的妻子無端以謀殺罪被捕入獄,在無法期待司法還予公平正義的絕望中,遂策劃逃獄助她重獲自由。這饒富創意與爭議性的主題,在刻劃男人的深情與奉獻之時,也大大抨擊整個司法體制的僵化,以可疑證據、法律條文甚至主觀認知定罪的荒謬。天地不仁,人情淡薄,自由與正義只有靠自己爭取,即使這意味著以暴制暴,用非法手段對抗濫法冤獄,還以顏色。男人身為法語教師的身分,特別耐人尋味,不是特務或劫獄手的他,能有如此爆發力與執行手腕,果然要人無法小覷這些沈默的小人物;另一方面來說,似乎還是沾了點法蘭西的浪漫,在這日形功利的社會,到底常年浸淫法人向來自豪的優美語言的男主角,才是具有打敗大批警力、黑幫分子的英雄。

《大奧:女將軍與他的後宮三千美男》(林郁庭)

Image
《大奧:女將軍與他的後宮三千美男》 ( Ohoku ,  金子文紀 ,  2010)     繼《西洋骨董洋菓子店》後,吉永史漫畫再度改編搬上大銀幕; 以江戶幕府為背景的歷史狂想劇《大奧》,藉由只侵襲男性的神祕疫疾造成的男丁銳減,翻轉社會權力架構而創造出女性執政之局。對照真實歷史人物與事件或是富士電視台的《大奧》時代劇系列,吉永史的女版幕府與母系社會充滿反諷的趣味與力量,一方面以別於傳統宮闈大戲的幽默與創意引人注目,一方面以新視野血淋淋地切入(性別角色翻轉也不會改變的)人心黑暗與政治計算。融合類科幻奇想和寫實擬真的手法,將父系史 (his-tory) 反轉為母系 (her-story) 史,大膽新穎的詮釋,無怪漫畫 開始連載不久即獲得 2006 年 Sense of Gender 特別賞以及文化廳 Media 藝術祭優秀漫畫賞,更於 2009 年勇奪極富聲望的手塚治蟲文化賞, 足見 吉永史豐富的想像、鮮活生動的人物以及對於性別與社會的反思,受到相當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