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March, 2011

上海淘碟記(林郁庭)

Image
           淮海中路上曾有個襄陽市場,與鄰近各精品百貨分庭抗禮,毫不客氣地分沾法國梧桐的餘蔭。沿路盡是銷金窟,這裡匯集四面八方名品,可能比對街款式更新更齊全,被仿冒的品牌自己貨還沒鋪好,市場裡已看得到山寨版。 襄陽市場最火紅的時代,聚集近千家禮品、服飾、仿冒精品的攤子,烈日當空,攤商與客人揮汗如雨討價還價的畫面,是慣見的風景,也造就了高達上億人民幣的年營業額。各國媒體競相報導,儼然同外灘、城隍廟、新天地等名勝平起平坐,不逛襄陽市場,等於沒來上海,巴望著你淘到寶凱旋歸來的親朋好友們,可要大大失望了。 儘管歐美諸國對中國仿冒侵權的能力大為不滿,逛市場買假精品的老外顯然不以為意,挑貨與殺價照樣精狠,連愛用真名牌的日本人也樂此不疲,各色人種雲集的襄陽市場,儼然為上海極國際化的一角。若相信店家說的水貨真是私帶闖關的真品,也未免菜鳥過了頭 ── 即使仿冒品也貨分三等,精挑細選,能以最少價錢削到 A 級的水貨,不管自用餽贈皆宜,收到禮物的親友都說你會買;送人還買到 C 級品,若還是買貴(不消說,殺價不論砍多砍少,店家最後都會作出忍痛割愛的表情,增加買客的成就感),就真是虧了。說來,在襄陽市場血拼的樂趣,與其說是買假貨充真品來滿足虛榮心,不若是在滿坑滿谷的各式貨色中挑到上等仿品,以你自認划算的價錢成交的快感。市場賣商品,更多賣的是人性。

《碧娜鮑許之青春交際場》(林郁庭)

Image
《碧娜鮑許之青春交際場》 ( Tanzträume , Rainer Hoffmann & Anne Linsel , 2010) 「永不離手的烟與無法言喻的笑容,碧娜鮑許( Pina Bausch, 1940-2009 )在上世紀後二三十年為現代舞的轉折建立典範」,阿莫多瓦形容給他源源靈感的舞蹈劇場天后。《我的母親》 ( Todo sobre mi madre, 1999) 主角臥室掛了 她的 演出海報,《悄悄告訴她》( Hable con ella, 2002) 更直接引入天后的表演:以《穆勒咖啡館》 ( Café Müller ) 開場渲染哀傷氣氛,陷入兩位女主角昏迷卻又碰撞得遍體鱗傷的人生;收尾的《熱情馬祖卡》( Masurca Fogo ) 以女人幽遠的吟嘆召喚逝去的亡魂,在 綠蔭 流水與維德角馬祖卡節奏中,舞進又舞出的一對對身影結合影中歷劫餘生的兩人,同時揭開序幕與終曲。特別訂做的場景也不會比這兩齣舞劇更適合電影情境,「碧娜鮑許無意中為我打造了開啓與離開《悄悄告訴她》的門扉。」阿莫多瓦如是說。 動人的不只是片子本身,還有兩個卓越心靈透過殊途同歸的藝術形式,抒發對生命的喟嘆。

《遠離阿雅米》(林郁庭)

Image
《遠離阿雅米》 ( Ajami , Scandar Copti & Yaron Shani , 2009) 以系統知識論的角度探討《東方主義》而聞名於世的巴勒斯坦裔學者薩伊德( Edward Said ,他不只是傑出的學者、令人敬仰的和平運動者,更是精通音律的鋼琴家 ) ,於 1999 年與猶太裔鋼琴家 指揮大師巴 倫波( Daniel Barenboim) ,共同召集以色列與阿拉伯世界的年輕音樂家組織「東西會議廳管絃樂團 」( East-West Divan Orchestra) ,透過音樂增進彼此了解,合作創造天籟之音 。薩伊德於 2003 年辭世之後,巴倫波繼續為樂團與以巴和平奔走,終於在 2005 年把樂團帶 到巴勒斯坦的土地上演出。這或許只是消弭以巴衝突的一小步,卻彌足珍貴。 來自特拉耶夫兩位猶太與巴勒斯坦青年導演,則合作運用電影的媒介探索族群共處之道。《遠離阿雅米》背景設在雅法-特拉耶夫的阿雅米,這個宗教種族關 係複雜,龍蛇雜處、治安混亂的貧民區,確實充滿火藥庫的氣氛。本片啓用 300 位 當地非職業演員,拍攝過程時而箭靶弩張,迫近日常生活的衝突常讓演員分不清現實與虛構,拍片現場因而出動國家警力協助,場面過激必須停止拍攝,確保沒有人員受傷。耐人尋味的問題,是在真實與虛構間鋌而走險、反覆演練的過程,是否能讓同為阿雅米居民的演員們在投入與淡出之中,親身體驗到暴力和仇恨的荒謬?或者影片需求的戲劇化處理反倒更挑起彼此的敵意?

《完美狙擊》(林郁庭)

Image
《完美狙擊》 ( The American , Anton Korbijn , 2010) 慣於出沒槍林彈雨的無敵型男喬治克魯尼 (George Clooney) 在《完美狙擊》中飾演頂尖殺手傑克,光是海報裡克魯尼在美女凝視下持槍急奔的帥勁,便誘人想像這片子必然風雲迭起、動作與激情不斷。《完美狙擊》的床戲尺度確實遠超出運用床單與角度遮掩的好萊塢動作大戲,電影的步調卻刻意地沈緩;片頭傑克為對頭狙擊,他俐落反制並冷血擊斃自己女友滅口,彷若營造出令人期待的動作片基調,但它其實是個反高潮:迅速地 勾勒出傑克的神技,也鄭重為殺手輓歌揭開序幕。 從人物攝影、平面設計、搖滾 MV 等領域跨足至電影界的導演柯賓,曾以黑白攝影與陰鬱風格凸顯的《控制》 ( Control, 2007) 豔驚坎城。《控制》刻劃英倫搖滾天團 Joy Division 主唱柯提斯 (Ian Curtis) 短暫璀璨而充滿磨折的人生,為人的孤寂、外界的熱絡也揮之不去的冷漠疏離、令人哀傷的脆弱感,這些與存在相關的主題於《完美狙擊》中延續著。硬漢傑克當然不是善感纖細到讓人心碎的柯提斯,但是多年來腥風血雨與今朝虎落平陽的處境,卻也把他逼到了實質與心靈上的生死存亡關口。柯賓不愧為坎城金攝影,獨具美感的取景與構圖,使本片視覺甚有可觀,傑克 驅車前往 藏身的義大利山城,蜿蜒山道的線條意境絕妙,鄉野風光美不勝收,城區板道與簷角剪影皆精緻可喜。克魯尼騎著偉士達在狹窄的石板迴旋梯的槍戰鏡頭,黯淡的咖啡館裡獨酌、戴上與取下太陽眼睛的畫面,充滿懷舊電影的氣氛,像是費里尼 (Federico Fellini) 、梅爾維爾 (Jean-Pierre Melville) 的老電影再現。

《時間遺忘的天使》(林郁庭)

Image
《 時間遺忘的天使 》 ( Anita , Marcos Carnevale , 2009) 1994 年 7 月 18 日,位於布宜諾艾利斯的「以色列互助協會」遭受恐怖攻擊,七層的大廈為汽車炸彈夷為平地,造成 85 人罹難,三百餘人受傷,這是擁有拉美最大猶太 社群的阿根廷傷亡最慘重的爆炸事件。本案調查疑雲重重,司法體制的無能與遮掩包庇等問題,使得事發多年後,真相大白與責任追究似仍遙遙無期──這彷 若是 2010 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謎樣的雙眼》 ( Los secretos en sus ojos, Juan Jos é Campanella, 2009) 裡冷凜的阿根廷司法黑幕再現,公平正義的喪鐘敲得那麽響,為人的無力感與悲哀,莫過於此。 《時間遺忘的天使》於當年恐怖攻擊的陰影中開展。主人公安妮塔患有唐氏症,相依的慈愛母親 在致命的一瞬間恰好在協會大樓內,便隨之灰飛煙滅 。 安妮塔跟著驚恐的逃難人潮離開已經破碎的家,記不得母親的名字或家裡的住址,回家的路因而無比漫長 ,卻始終沒有失去對人的信念。 本片能於關懷心智障礙、喜憨兒、唐氏症等相關社福公益團體之間引起廣大迴響,期盼增進大眾對於這個弱勢族群的了解與尊重, 挑大樑的曼佐 (Alejandra Manzo) 精湛的演出,應居首功。本身也是「唐寶寶」的曼佐,生動自然地表現動作遲緩、認知度低而難明世情的安妮塔,那怎麼都無法挫傷的純真與平和自若,如何打動不是挺情願收留她的陌生人,甚而化解他們的暴戾之氣,反思人生出了問題需要調整的,其實是他們自己,而不是這個天使般的女孩。

《等待回家的日子》(林郁庭)

Image
《 等待回家的日子 》 ( A Brand New Life , Ounie Lecomte , 2009) 出生於漢城的勒孔特 , 於九歲時隨領養家庭至法國生活,之後成為女演員的她因拍攝尋根的角色而返回韓國,電影沒拍成,卻找到生身的家庭。她自編自導的處女作《等待回家的日子》, 根據童年往事改編,得到 名導李滄東 的指導與監製加持, 一舉 拿下柏林影展兒童電影最佳劇情 片獎以及東京影展、亞太影展等獎項,成績可謂不俗 。 本片背景設在 7 0 年代的漢城, 故事簡單樸實,以緩慢哀婉的步調展開,透過日常生活細節的描繪,現實的殘酷特別歷歷在目。對於 被父親棄養於孤兒院的小女孩 真希心理的轉折,刻劃尤其細膩:從一開始拒食、企圖逃離孤兒院,到願意暫留下來 ,開始考慮與交好的同伴一起被收養的可能性,急 轉直下的心碎自殘;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的悲哀,透過小童星純真的眼與自然生動的演出,營造出相當的張力,充實了原本會顯得單薄的故事線。對著孩子們的鏡頭極為淡漠,更顯出強烈的內心衝擊,淒清的殘秋之景,不須刻意渲染已是悲涼。好強的真希喊出我爸爸還在、我不是孤兒,但她還是走不出孤兒院,萬分諷刺與無奈。孤兒院的幼童們總是來來去去,交上朋友可能很快就分離,那種世事多變的無常感,迫使孩子們提早成熟。

《臉紅的夏日》(林郁庭)

Image
《 臉紅的夏日 》 ( The Last Summer of the Boyita , Julia Solomonoff , 2009) 邁入青春期,好奇孜孜地看著圖解男女生理構造的馬利歐與喬吉麗娜,在農莊渡過悶熱漫長的仲夏,似乎註定要有什麼臉紅心跳的事情發生。曾擔任《摩 托車日記》( The Motorcycle Diaries, Walter Salles, 2004) 副導的索羅門諾芙,所 執導的處女作《臉紅的夏日》,巧妙玩弄了觀眾對於主角們兩小無猜、初試雲雨情的期待,在顛覆我們「思有邪」的殷殷期盼之餘,也質疑了阿根廷父權社會與「陽剛」的農牧場域對於性別角色的規範。 故事於身體與初潮的話題開展:月經、泳衣下平板或微微起伏的胸腺、跨越階級性別的情誼,穿插於農場每日工作生息、馬利歐的馬術訓練之中,一方面暗示著青春期身體的奇妙變化確實同自然其他生命的週期般平常,一方面對比於男女分工固定而封閉的農場經濟體系,顯示落於常軌之外的事件,總帶來不安甚或激烈的回應。

《愛情謊言》(林郁庭)

Image
《 愛情謊言 》 ( Lila Lila , Alain Gsponer , 2009) 根據亦參與編劇的瑞士作家蘇特 (Martin Suter) 同名暢銷小說改編的《愛情謊 言》,饒有興味地消遣了文學創作、暢銷作家與媒體炒作的現象 :一部被捧為「敲響後現代主義喪鐘」、「網路時代安娜卡列妮娜」的平凡傷感小說,讓出版 別人 手稿的大衛瞬時成為「德意志文學新希望」。 這是一部浪漫喜劇片,在討喜的商業片框架之下,刻劃作家明星化、文學商品化與追星讀者的盲目瘋狂,特別讓人覺得諷刺,尤其是據稱小說真正作者的怪老頭傑奇登場後,戲劇張力與反諷效果更大幅提升。觀眾期待著傑奇不是揭發就是要勒索大衛,然而傑奇卻扮演起經紀人的角色,打理大衛的形象,與出版商漫天還價談下一部書的計畫,在搞砸一切與母雞般護著大衛之間游移著;嬉笑怒罵地,卻也點出這個文學現象背後的真實:年輕英俊的作者絕對比他這樣的糟老頭吃香,趁能賣要多撈一筆,周邊商品與影視版權也不要放過。因為自己理虧而對傑奇百般忍讓的大衛,卻發現傑奇也不過是已經身故作者的舊識──怪老頭 大鬧一場,對於名利的追逐,竟比不上想要 「 參與」文學明星生產過程的渴望。

《拼圖女王》(林郁庭)

Image
《 拼圖女王 》 ( Puzzle , Natalia Smirnoff , 2009) 全神專注於形塊、色彩、細部各異的小圖片,試著以不同方式組裝,完成一幅主題鮮明而延續的大圖,是《拼圖女王》一片重要而具多層涵義的意象。拼圖是女主角 瑪麗亞 填補家居生活空閒的主要娛樂,以及後來參與大賽與高手們競技的才能;如同她撿起破碎的碗盤拼出原貌,以檢驗是否遺落了碎片,她也以自己的方式,拼起於丈夫、孩子、拼圖賽協力同伴、生活瑣事之間精巧切割的人生,試著找出完整一貫的意義。於選角指導與助理導演工作累積豐富經驗的絲米爾諾芙,則終於拼起她首部自編自導的劇情長片(編寫劇本和拍攝電影與拼圖程序 完全相同,她如是說,拍電影就像拼一百萬片大拼圖),獲得 2010 年柏林影展金 熊獎提名,足見她細心拼起的大圖,具有可辨識的瑰麗色彩與不凡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