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2013

琵琶 x 3:南管、蘇州彈詞、薩摩琵琶

Image
雨夜聽琵琶,別有情致。周紅那只素淨的琵琶,似是平常對於直抱北琵最典型的印象,點出蘇州評彈親和近人的形象;王心心的黑琵琶顯然大有來歷,頸部飾以玳瑁,後殼漆以華麗的花鳥螺鈿,一如唐風橫抱而吟;岩佐鶴丈的薩摩琵琶風格性極強,烏黑如夜的漆面上浮出兩輪新月,碩大的撥子橫空而過,錚鏦之聲頗有震撼力。 第一次聽蘇州彈詞是盛小雲的場子,心想《老殘遊記》的王小玉說書,精妙莫過於此,而盛小雲其人雍容富麗,很有薛寶釵的架勢。那陣子恰巧也聽了王心心以泉州古音吟詠歷代詩詞精粹,自李煜、李清照到《紅樓夢》裡的葬花詞,音韻與文字都極美,然而蹙著眉心唱出句句血淚的王心心,卻儼然如林黛玉了,到了古典詩詞的高峰,卻不免讓人想著,承載如是的斷腸哀戚,是否也在粉身碎骨的邊緣?再次聽王心心吟詠黛玉葬花,驚喜地發現她變了,聽她唱「隨花飛到天盡頭,天盡頭,何處有香丘」,依然能動人至心碎垂淚之境,然而曲終,收起琵琶端坐,她的眉眼舒開,不再帶著薄命之相--仿若紅塵走了一遭,終於心平氣和,安適自在。聽她自言過去演唱如盛開的花朵,忍不住要炫技,而今繁華落盡,體悟生命的波折起伏,以及外在事物的虛妄--果真音樂有如修行,心之所向必然流露於琴音之中。

腓特烈大帝(林郁庭)

Image
從 普魯士藍說起 時序方邁入 18 世紀不久,在柏林作畫與製顏料的狄斯巴赫( Diesbach ),由於意外的化學作用,使得 預期 的洋紅搖身一變,呈現前所未見的美麗靛藍 ── 「普魯士藍」(亦稱柏林藍)因之而生。 埃及藍配方失傳的長久以來,這是歐陸首次出現穩定不易掉色的人造藍顏料:被視為最早人工合成藍顏料的埃及藍,早見於古埃及紙莎草繪卷、雅典帕德嫩神殿雕塑、地中海文明工藝品;它在龐貝古城壁畫上鮮麗如昔,出土那些尚未使用的顏料粉,走過一個又一個千年,還是等不到能賦予它們藝術生命的巧手。沒了埃及藍、捱不到普魯士藍之前,歐洲畫家只能仰賴或是珍稀或較不安定的天然顏料來源,如維梅爾 (Johannes Vermeer)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頭巾上那般夢幻的群青色澤,怕是要著實揮灑昂貴的青金石( lapis lazuli )方可得,沒有夠富厚的底子或金主,要不心痛也難。 既號為普魯士藍,它理所當然在短短幾年內,廣為普魯士宮廷畫師運用,對於正在萌芽的歐洲製瓷工業,亦提供天然礦石之外,為青花瓷上色的好選擇。出口歐洲各國的普魯士藍, 在法國(而後衍生出 「 巴黎藍」,或近似的 「午夜藍 」等別稱) 豐富了洛可可一派翹楚的華托( Antoine Watteau) 與弟子們的調色盤,為腓特烈大帝所賞識的郎克雷( Nicolas Lancret) ,以及後來為大帝留下畫像的帕特( Jean-Baptiste Pater) ,亦迫不及待把普魯士藍染上畫布;普魯士藍飄洋過海到了東瀛,廣泛出現於浮世繪畫師葛飾北齋的山川人物描繪,名作《神奈川沖浪裏》淋漓盡致的浪頭與富士山嶽,都是普魯士藍打的底。

早安,上海(林郁庭)

Image
      出了和平飯店沿中山東一路往北,這一帶未必不比外灘那一長條新古典建築群有趣,遊客卻少很多。越過橫渡蘇州河入黃浦江之口的外白渡大橋,眼睛陡地一亮,前頭熱切地招呼著, 1846 上海早晨, Morning Shanghai 。 西方人慣於稱呼東方為「太陽升起之地」。朝陽升起,清晨彌漫的煙霧散去,看清這城市真貌之前(確有真貌嗎?),微笑著說早安的上海,無可避免帶了幾分異色情趣,神秘而不可捉摸──但這裡不光是神秘的東方,人類文明的搖籃,亦是中國最早接收西洋文化的交匯口。

愛與瘟疫在威尼斯(林郁庭)

Image
約莫五世紀起,波河入亞得里亞海口不遠處,佈滿一百餘座島嶼的潟湖裡,一座由大大小小運河拱橋銜接的城市雛型,一點一點地浮現。威尼斯商人縱橫海上的時代,來自東方的絲綢、香料、珍寶由此轉往歐洲各地,十字軍東征亦於此集結,為城邦累積大量的財富權勢;水都豪門世家競相贊助文藝發展,修建華美宅邸,造就威尼斯為人類文明的瑰寶。但凡盛極而衰,是必然的道理,長久隴斷中世紀地中海貿易路線的威尼斯,終在列強覬覦下露了敗相,數次黑死病的襲擊,更讓它沈至谷底。 威尼斯再次興起,已成為觀光客的最愛,且不論遊人是拜倫、歌德,平凡的你我,還是萬頭鑽動的郵輪客。來訪的或是驚豔於數世紀留下的文化藝術寶藏,或憑弔昔日風華參差於今生的落寞;或沈醉於樓閣水道交纏,一步一回首,莫不是臨水照花的浪漫;或華服面具掩住過度膨脹與萎縮的自我,大筆銀子換來公爵宮殿舞會 (Il Ballo del Doge) 的入場卷,有模有樣地,演一場不會落幕的絕美戲碼。到威尼斯的人都是來尋夢的,這城市因之負載過重的愛與夢想而下沈。

雙妹雙生(林郁庭)

Image
          據說香港廣生行創辦人馮福田開業前夕,夢見天使報喜,透露如以雙姝儷影的形象經營產品,必然致富;一說馮氏於香港中區巧遇兩位少女,白衣翩翩,他心裡一動,公司品牌遂定為「雙妹嚜」( 粵語嚜頭是 商標之意,語同雙妹牌)。傳說真偽早不可考,誰有機會詢問已經作古的馮福田本人,這生意經打得可精的藥妝雜貨大亨,肯定還能提供另一版本天官賜福的神奇故事,對於走過長久歲月的品牌來說,傳奇色彩可不是愈濃厚愈好? 「要花露水嗎?這香港老品牌,到香港一定要買,別處找不到的。」藥房夥計很熱心地招呼著。那幾只細長的花露水瓶置身滿壁低矮的各色活絡油、平安膏、垃圾草油、保心安油之間,顯得有些侷促,瓶身復古的旗袍雙姝標籤,倒是跟其他充滿古早味的藥瓶盒封相處融洽。 花露水此刻擱在鋪滿參茸海味的櫃台上,等人惠顧。原始商標的兩位清裝女子縮到瓶口去了,鵝黃的玻璃樽心口透出 杭穉英繪製的月份牌局部,身裹白底印花鑲滾旗袍,翡翠珍珠長墜隨步而搖, 從無邊春色的園裡歸來的一雙儷人,捧花盈盈而笑。這個包裝比起祖母輩在老香港老上海用過的雙妹,少了幾分質樸羞澀,標榜的「復古」是以幾分現代感去烘托凸顯的,商標上驕傲地打上驗明家世的 Since 1898 ──自然是之後加上去的。

《A片女星深喉嚨》(林郁庭)

Image
《 A 片女星深喉嚨》 ( Lovelace , Rob Epstein & Jeffrey Friedman , 2013) 1972 年 一部破天荒賣座的色情片《深喉嚨》( Deep Throat, Gerard Damino) ,讓出身保守家庭、帶著鄰家女孩氣質的女星琳達羅芙蕾絲( Linda Lovelace ),一躍成為該產業最家喻戶曉的名字與面孔,之後尼克森水門事件爆發,「深喉嚨」進入新聞語彙,說明該片於其時的爆發力以及深入人心,故能自在遊走於政治與色情曖昧不明的疆界。被視為經典 A 片性愛女神的琳達,於 80 年代出版自傳《考驗》( Ordeal ) ,揭露身兼她前夫與經紀人的查克( Chuck Traynor) ,如何迫使她拍攝該片,於戲裡戲外加諸其身的性凌虐與傷害。再婚、已為人母的琳達現身說法,轉而成為色情片的有力批判者,在女性主義逐漸抬頭的年代,琳達無可避免地捲入女性運動的風潮中──雖然之後她亦指控某些女性主義者,把自己的聲名建築在她的痛苦和人生故事之上。

《逆轉王牌》(林郁庭)

Image
《逆轉王牌》( Runner, Runner, Brad Furman, 2013) 賭博總還是很有吸引力的題材。俄國文學史上的巨人--普希金、托爾斯泰、杜思妥也夫斯基--誰不是賭徒?而人性的幽微,自高貴到猥瑣的光譜,於之中表露無疑;人生面對無數抉擇,總是一場又一場的賭注,那仿若攤了牌卻讓人看不清的莊家,或是死亡吧。 我們這個時代的賭場從金融界、賽馬場到了網路,《逆轉王牌》就是網路賭界大亨面對初出茅廬而賭性堅強的常春藤名校數學高材生的戰場。儘管演出不俗,上半場也運轉流暢,下半仍未免流俗地落入老梗,氣勢便弱了。於是人性的刻劃只能在表面(大家太容易看到的牌面?),迷惑於聲色犬馬。金錢,毒品,黑白道鬥智鬥狠,女人。片中大亨女人原本該有機會表現,由於她那模糊的角色定義由女秘書流轉到似是「自主」的女性合夥人,特出於其他女性從屬的命運,但編導還是讓她落入窠臼,從玩厭了的這個男人到新男人,成就花瓶的目的。未免可惜。 饒有興味的是鬥敗者如喪家犬撂下狠話,說經濟罪犯刑罰輕,蹲出來再找你算帳。美國是這樣,這裡也是。於是我們想到那一個個債留台灣,逍遙海外,爛攤子全民買單的狠角色們。而這麼娛樂的片也很難笑得開懷。

雙妹…嚜(林郁庭)

Image
像是走進了放映室,幽黑四壁之內暗香浮動,屏幕上巧笑倩兮的一雙儷影,簪花佩玉,胭脂猶紅,殘影裡的旗袍輪廓清晰,許是柔膩的織錦緞面,卻模糊了。黑白影像前閃爍著引路的不是走道燈,托起的香膏粉霜,引來櫥窗的彩蝶漫天而舞,一步之遙,依著女體弧線婷婷而立的香水瓶,陷進落花陣裡的唇彩鏡台,恣意嬌嬈。 「我們是上海老品牌, 1898 年創立的。」 像是要標榜品牌的復古,商標上打的是繁體的雙妹二字(微妙地脫離了代表人民共和國體制的簡體「 双妹」。 不論是昔日租界還是今日的貿易特區,上海這城市總能在各路帝國和資本勢力交鋒下,找到緩衝之地),如同那 30 年代裝束、笑得如此無邪的雙姝,回到看似無憂無慮的老上海黃金年代,外頭世局怎麼亂、中國跟日本眼看要打起來了,上海總 是 風花雪月、歌舞昇平,準會沒事的。

有點花露水(林郁庭)

Image
在上海 超市看到有幾分熟悉、又如斯陌生的瘦長綠瓶,心裡一動。同樣是花露水,包裝相對樸素,花樣卻著實多,一整架的清淺亮麗,從蔥綠、晶碧到藍綠的勁涼、止癢、健膚、驅蚊花露,標籤上寫著六神。 我心裡所想,是我們媽媽那一代妝臺上少不了的──更幽深的墨綠香瓶,玫瑰蘭堇簇拱的心形舞台,瓊瓊而立的粉衣白鞋少女,稍帶靦腆地拉起裙角,是預備謝幕還是方欲翩翩起舞?她光裸的臂膀如雙翼般張開,背後星光燦爛。圓瓶轉到後邊,是一片更深邃無垠的夜空,斗大一顆明星,心子裡現出四個字──越陳越香。 這明星花露水也不知是算矜貴,還是不。媽媽自己用總很吝惜,腕上、鬢邊、耳後輕點一點,多一滴都不成,怕人要說話的。用在我們身上,天熱起痱子還是蚊蟲咬了,瞧媽媽花露水開栓就倒,仔細擦滿整條胳臂、整片後背,慷慨得不像她慣用的同一瓶,不小心沾上枕席也無所謂。那幾乎要刺痛的沁涼,直讓炎夏的燥癢黏膩都給忘了,童稚的心殷殷期待,下次什麼時候還可以擦花露水。

《泡沫人生》:從小說到電影(林郁庭)

Image
在江河注入大海的地方,形成了一片難以踰越的沙洲,和泡沫覆蓋的巨大渦旋,沈船的殘骸在那裡飛舞。在外界的黑暗和床頭的燈光之間,回憶洶湧而來,它們來自黑暗,撞擊在光明上,時而淹沒,時而顯現,露出白森森的腹部和銀燦燦的脊背。 鮑希斯.維昂,《泡沫人生》 十多年前,隨著法國導演尚-皮耶.居內《艾蜜麗的異想世界》( Le Fabuleux destin d’Amélie Poulain, Jean-Pierre Jeunet, 2001) 的全球熱賣與如潮佳評,片中那蓄了古怪俏麗短髮、有著一雙靈動大眼睛、淺笑之間帶著同名巨星奧黛麗 . 赫本風采的瘦削女星,於影迷心 中留下難忘的印記。以法國為基地而躍上國際舞台的奧黛麗 . 朵杜( Audrey Tautou) , 儘管勇於挑戰不同的角色,獨特的肢體語言與造型,似乎還是在浮想聯翩,帶著超寫實色彩的影像裡特別突出:執導《黑店狂想曲》 ( Delicatessen, 1991) 、《驚異狂想曲》 ( La Cité des enfants perdus, 1995) 的居內慧眼獨具, 相中朵杜詮釋他執鏡以來最具個人情感色彩的作品,遂成就蒙馬特的艾 蜜麗的經典。 人生沙洲上觸礁的愛侶 以層出不窮的創意為 Björk 、 Radiohead 、 Rolling Stones 、 Kylie Minogue 等樂手天團打造 MV ,並於廣告界大放異彩的米歇爾.岡瑞( Michel Gondry) ,在敘事長片作品《王牌冤家》( Eternal Sunshine of a Spotless Mind, 2004) 、《戀愛夢遊中》 ( La Science des rêves, 2006) 融合現實與奇幻的獨特風格,奠立他鬼才之名,改編伴隨著他成長的維昂( Boris Vian, 1920-1959) 小說《泡沫人生》 ( L’Écume des jours ) 為同名電影( 英文片名以艾靈頓公爵名曲 Mood Indigo 為名 ), 亦邀請朵杜擔綱女主角。能為法國當代最具瑰麗想像的兩位導演所識,確實並非平凡的因緣,儘管對著鏡頭的朵杜笑靨依舊、清新可喜,眉目之際難掩歲月的痕跡( les traces des jours) ,與情人搭乘雲彩機遨遊天際,那雙懾人的明眸四望

《宅男的戀愛字典》(林郁庭)

Image
《 宅男的戀愛字典 》( 舟を編む/ The Great Passage ,   石井裕也 , 2013) 職場小說高手三浦紫苑以看似枯燥乏味的編字典工作為題,深入描繪編輯團隊策劃、選字、編校、成書那不為人知的漫長艱辛過程,生動鮮明的人物──執著得近乎笨拙的宅男馬諦( まじめ ,音同「 真面目 」,意謂認真),滑頭善交際的西岡,從時尚部門轉過來,離香檳愈來愈遠,終於也啤酒、清酒混著喝的岸邊——以及環繞著仿若群集於(字典部)外星的怪咖們真實生活與戀愛的熱情和挫折,打動在這個虛擬世紀對於文字和實體書尚未失去情感的讀者,《啟航吧,編舟計劃》於日暢銷七十萬冊,更得到日本全國書店(本屋)店員支持,拿下本屋大賞第一名 。 改編電影的《宅男的戀愛字典》有松田龍平、宮崎葵、小田切讓等當紅影星壓陣,儘管包裝行銷帶著似偶像劇的眩惑力,電影版仍守住原著的精神和職人們的堅持:戀愛讓宅男更有啟航的動力,但這不過是編纂萬用辭典《大渡海》持續 15 年付出的開始,而在出版的那一刻,兩位主編交換最近收集的新辭字卡,會心一笑,修訂過程已經展開。對於宅男戀愛對象磨刀、修練廚藝的片段,亦側寫了料理職人的投入,總說料理在於心( 料理は心 ),隨著鏡頭變換與歲月流轉,自職場延伸至生命的認真態度(不管是「 真面目 」還是「 一生懸命 」)與不變的心意(不管是編字典還是做菜),倒真是戀愛的極致了。 全片瀰漫一股懷舊的氣氛,或與馬諦寄居的舊式宅院有關,或是由於沒人看好的編字典這夕陽工業(公司社長也說,大家都上網查,紙本字典太不符合成本效益),甚或空間一再被擠壓的實體書店 ⋯ 為此,那些富於質感的畫面細節,那些全心投入不計報酬的人們,讓人感到無比窩心──沒有戀愛魔法讓字典在短時間內生出來,甚至剛印出來的書頁來不及送到上一代主編臨終病床前的灑狗血,硬是讓人見識了那個堅苦卓絕。一切就是為了一個樸實而浩瀚的心願:願這部辭書成為渡過言語之海的方舟( 言葉の海をわたる舟 ,帶著 俳句 的韻致)是故名為「大渡海」,而編輯遂為編舟之人。作為表情達意之用的話語,又是一葉葉小舟,渡我們於隔離人與人之島的大海。電影之末,我們再回到海邊──片中一再浮現的意象──起伏不定的潮汐,映著兩個相依的身影。編舟的努力,回歸於文字之愛,人與人關係的維繫,格局有限(並不貪大也是它的好處),而情意無限,清新可喜

《性愛慾三世紀》(林郁庭)

Image
《性愛慾三世紀》( Golf Stream Under the Iceberg,   Jevgeņijs Paškevičs,   2012) 代表拉脫維亞角逐 2012 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性愛慾三世紀》,是紀錄片老手帕斯卡維奇的第二部劇情長片,靈感源自法國作家佛郎士 (Anatole France, 1844-1924) 的短篇小說 < 莉莉絲之女 > ( “La Fille de Lilith” )。根據猶太典籍和聖經記載,莉莉絲是亞當第一任妻子,跟亞當都是由上帝以泥塑而生,卻因沒有得到平等對待而離開伊甸園,在隨後的傳說裡,她由創世的第一個女人化為第一個女魔,永生不死卻沒有靈魂 -- 這個鮮明的形象,顯然比出於亞當肋骨而從屬於亞當的第二任老婆夏娃,更加吸引世紀末耽美派的藝術家,羅塞諦 (Dante Gabriel Rossetti) 、柯利爾 (John Collier) 都曾以她為題作畫,克林姆那些妖嬈的尤物,莫不是指向如莉莉絲的誘惑者原型?佛郎士的女主角則是傳說中莉莉絲的女兒,同母親一般長生不老,擁有尋常女性望塵莫及的博學多聞和絕世姿容,非正非邪,未經失樂園是故不帶著原罪,而這在佛郎士描繪下仿若行動與思想絕對自由的謎樣女子,卻在故事之末,留給對她迷戀得無法自拔的青年,以及聆聽告解的神父,一段耐人尋味的祈禱詞:「神啊,請允我死亡,以便我品味生命;賜予我悔恨,以便我覓得歡愉。神啊,請讓我等同夏娃的女兒們!」

《王牌雙賊》(林郁庭)

Image
《王牌雙賊》(Stand Up Guys ,  Fisher Stevens, 2012) 這是一部人近黃昏的電影,無情的不盡然是歲月,是鏡頭。 Al Pacino 的二代教父形象太深入人心,當他於本片開首再以黑幫分子之姿走出監獄,觀眾怕是要驚呼--不會是他吧。他飾演的 Val 大哥在牢裡蹲了 28 年,難免比較「不修邊幅」,我們這麼想著,來迎接他的兄弟 Doc ( Christopher Walken) 會帶著他回公寓梳洗一番,想必我們記憶中《教父》 ( The Godfather Part I-III, Francis Ford Coppola,1972, 1974, 1990) 、《女人香》 ( Scent of a Woman,  Martin Brest, 1992) 的 Al Pacino 殘影(即使只是殘影 ... )就要重現江湖了吧。但期待總一再落空,盯著他的鏡頭似乎也在嘲弄當年曾經叱吒風雲、如今不過是這麼一個潦倒邋遢的糟老頭,必須面對不舉、威而剛吞得太猛得送醫急救、酒吧把妹被新生代當笑話的悲慘境遇。但最悲慘的恐怕不止如此:為了兄弟義氣一肩扛下罪狀而鋃鐺入獄的 Val ,性命當真是在旦夕之間;因為同他拜把的 Doc 在這 28 年內,無時無刻不受到黑幫老大的威脅,要他在 Val 出獄的那一天,親手滅口。

《實習大叔》(林郁庭)

Image
《實習大叔》( The Internship, Shawn Levy, 2013)        兩位四十出頭的中年男子,由於驟然失去做了大半輩子的銷售工作,於是抱著打死不退的決心與纏勁,面試入Google做實習生,處身比他們小二十多歲的電腦天才和怪咖之間,使出渾身解數要在網路叢林裡殺出一條血路,得到這份正職。

《柏格曼的繆思情緣》(林郁庭)

Image
《柏格曼的繆思情緣》( Liv and Ingmar, Dheeraj Akolkar, 2012)      由印度新銳導演Akolkar編導的紀錄片《柏格曼的繆思情緣》,集結一群跨國團隊,以傳奇女星麗芙烏曼的自傳《改變》( Changing) 為底,透過閱讀書中摘錄、柏格曼致麗芙的情書和穿插訪問麗芙的鏡頭,將麗芙與已故大師柏格曼(錄音或影像)陰陽兩隔的對話,精準地搭上柏格曼經典電影中相應的片段,可謂巧思獨具。全片主要於柏格曼在瑞典Faros島的居所採訪拍攝,風光如畫,哀婉動人。       透過麗芙烏曼澄澈純淨的藍眼、沈緩而深情的傾訴,我們隨之望穿圍繞她與伯格曼的碧海藍天、狂風驟雨、無盡孤寂,以及傷痛逝去後迎來一個又一個春夏秋冬。大師已經遠去,麗芙邁入暮年,曾經共同孕育一個新生命(他們有一個女兒)與十二部電影,延續近半世紀情誼的傳奇,則由麗芙詩意而悲憫的回溯,巧妙的經典鏡頭剪輯,影中影外的人生起伏轉折,於變幻無常之中留下幾許永恆的印記。 *柏格曼:麗芙,你是我的史特拉第瓦利。

《上海烈男傳》(林郁庭)

Image
給新世紀在十里洋場沉浮的各路好漢們   To the Happy Few 自提筆開始寫這部小說到如今,一晃竟也快十年了。終於讓它上架,真好。我恰好有件桃紅柳綠的旗袍,像是特別訂做來配這個封面的,還是設計者慧心料到了?有些事的因緣大約是早就安排好的。會陸續在淡水有河Book(6/8@14h),台中東海書苑(6/16@15h)、台北永樂座台大店(6/21@19h30)辦新書發表活動。 以下的,要感謝立緒編輯部,我自己是寫不出來的。:) 今年一定要看的華文創作 亞洲版「慾望城市」 21世紀新上海灘傳奇 上海女人從不吃虧,上海也是。 怎麼男人就是不懂呢?

面具之都(林郁庭/歐笠嵬)

Image
我曾於寒徹骨的時分,造訪過這個城市,只因友人一句──桃花開得滿山遍野的季節再回來吧──遂於開春之交,又不遠千里地,去赴人面桃花之約。 那個薄倖的春天別說桃花,百花依次綻放的時序,都被那忽冷忽熱的性情給攪亂了──一乍暖,那些不顧江湖道義搶先開的,霎時,硬生生被凍僵在枝頭;以為自己慢了一步,含苞急著要湊初春景的,待不得張蕊就被雪雹打落。其餘的怯怯在旁邊觀望了許久,總是探不到機會,一看暖了趕緊催上奼紫嫣紅,宛如初夏的氣息裡悵惘著,猜不出春去了與否。 入夜,凍裂的地表斑駁著粉塵與薄霜,暗下的天色染上幾許磚紅,朋友嘆著氣,「下點雨雪還好,明天若還這麼乾燥,沙塵又要起了。」 翌日,千年古都果真蒙了塵,路上行人都只剩半張臉。露出來那雙眼若尚未掩在迷濛的鏡片下,大半都泛了血絲,只恨不像行走大漠的駱駝,低垂那濃密睫毛、雙重眼瞼,便能輕易擋住飛沙。

《愛.慕》(林郁庭)

Image
《愛 . 慕》( Amour,  Michael Haneke, 2012) 看完《愛.慕》,腦海中反覆浮現思索的,是日前讀過的馬奎茲 (Garbriel Garcia Marquez) ,《愛在瘟疫蔓延時》接近結尾的時分:「他們靜默地在一起,彷若一對老夫老妻,戒慎以對生命。超越了激情的圈套,超越了希望的嚴酷嘲弄以及幻滅的魅影:超越了愛。因為他們活得夠久,在一起夠久,知道不論何時何處,愛總是愛,但愛在接近死亡時會更加堅定。」這段話無疑為本片做了極佳的註腳。馬奎茲與漢內克講的是很不一樣的故事,如此殊途同歸,該說是兩個看盡世事冷暖的深邃沈靜心靈,無可避免要得到相同的結論--或如百川歸納大海。

《我的鬱妓回憶錄》(林郁庭)

Image
《 我的鬱妓回憶錄 》( Memories of My Melancholy Whores ,  Henning Carlsen, 2011) 1999 年被診斷罹癌並接受化療以來,馬奎茲開始寫作回憶錄, 3 年後出版的《說書的一生》( Vivir para contarla ) 是規劃的三部曲第一部,以小說方式呈現的第二部《我的鬱妓回憶錄》( Memoria de mis putas tristes, 2004) 巧妙地把玩自傳體裁,藉著敘事者的情史/青樓歲月的追憶,亦回顧了馬奎茲盛年作品所關注的人情世事。下一部或云已經完成,卻未見問世,從馬奎茲公開場合的發言或經紀人之語,這一刻的他還神彩奕奕地說寫作是他生命的唯一,在下一刻卻言寫作耗費太多生命,或已無法再寫。馬奎茲家族終於去年宣布,《百年孤寂》裡以無比詩意刻劃失憶的作者,正為阿茲海默症所苦。老作家與生命最初與最後的角力,似乎亦如他作品般於魔幻與寫實間廝纏不休,我們只能期待愛與回憶能再次伴他走出迷宮。

杏仁糖之味:呂北克今昔身世之旅(林郁庭)

Image
杏仁糖,呂北克之光 德國作家托馬斯.曼( Thomas Mann, 1875 - 1955 )曾言,每回有人要捉弄他,總會 拿他出身於孤零零矗立波羅的海畔的呂北克 (Lübeck) 或呂北克名產杏仁糖 (Marzipan) 來取笑, 「於是我就被說成杏仁糖糕點師,這也儼然成了文學諷刺。但我一點也不在意 … 我不知道為什麼生在呂北克比生在別的地方好笑──我甚至認為它是極佳的生身之地。我也不會因為跟杏仁糖相提並論就生氣,因為,首先杏仁糖是異常美味之物,再說它固然微不足道 ,卻是,像我說的,既奇異又神秘。」 來自北地的 1929 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於 1926 年故鄉歡慶立為自由貿易城市 700 週年的場合,以滔滔不絕之辭,大力頌揚呂北克和杏仁糖。確實,能冠上呂北 克杏仁糖之名,絕非泛泛之輩,如同帕馬火腿 (Prosciutto di Parma) 、古達乳酪( Gouda) 、把其他產區來的兄弟貶為氣泡酒的香檳( Champagne) ,都是通過嚴格產區規範,依歐盟法註了冊,神氣地招搖著特定風土條件與製作傳統,如珍稀動物般,受到保護疼惜。 西班牙也產杏仁糖,古城 托雷多的杏仁糖 ( Mazapán de Toledo) 同樣有驗明血統純正的產區認證;但南方總是熱情洋溢,伊比利半島的 Mazapán 也比德北 Marzipan 綿軟甜蜜一些,熱絡絡地要黏你的牙。西班牙人很乾脆地用本地盛產的甜杏仁,德國人則搜羅地中海沿岸苦甜杏仁,以氣味馥郁但難以入口的苦杏仁去對可口的甜杏仁,帶出富於層次感的杏仁香;歐陸南北兩個杏仁糖大國,倒是一致認同地中海區產的杏仁優於加州杏仁──很 「舊世界」的共識。

Rumi與愛的迴旋(林郁庭)

Image
日前在法文書店買了13世紀波斯詩人Rumi的詩集法譯本,配以阿拉伯書畫,真讓人愛不釋手。 Rumi一般被視為蘇菲教派創立者,蘇菲教派獨特的迴旋舞,是不斷重複的過程,確實生命不是一路向前開展,而是一再重複輪迴;那亦是智者不斷迴旋、更新、洗滌的心靈境界。(智者如是,但我們似乎總重複著同樣的錯誤,沒有更新便是沈淪了。) 這裡附上當時試譯的一首短詩,一再重複又不斷進展的詩句,除了帶出詩歌獨特的韻律感,那也是蘇非教派的迴旋冥思之舞,每一個迴身都是不同的風景,直至天人合一的忘我之境。

《搖滾預言》(林郁庭)

Image
《搖滾預言》( Rock Prophecies,  John Chester, 2009) 當一個人著迷地以鏡頭去捕捉的對象,都成了搖滾巨星,這人必定有不凡的眼光吧。即使四十年間累積了六千個明星、樂團二十餘萬張的影像,其中不乏珍貴的獨家鏡頭,謙遜而真摯的搖滾攝影師羅伯奈特 (Robert Knight) 一直到了六十歲,當他的作品與明星一同登上舞台接受喝采,才初次體會他的攝影生涯的確有所成就。 在跟拍的「壁上蒼蠅」群中,奈特的獨特在於他並不是追星,而在追逐對於搖滾的夢想;他想交朋友,而不是交上關係來賺錢;他常在樂團走紅之前就能拍到照片,因為吸引他的是樂手的天賦和按下快門神奇的瞬間,而不是照片能賣多少錢。他的熱情與執著帶著他走近如 Jimmy Hendrix, Rolling Stones, Led Zeppelin, Guns n' Roses, ZZ Top, Santana, Jeff Beck 這般的傳奇人物,在 Stevie Ray Vaughan 因座機墜毀驟逝,奈特是拍下他最後影像的唯一攝影師,而他為了哀悼亡友,兩年之內沒有公佈這批照片,誓言不以好友之死去投機發財。

《凝視瑪莉娜》(林郁庭)

Image
《凝視瑪莉娜》( Marina Abramovi ć : The Artist is Present,  Matthew Akers & Jeff Dupre, 2012) 這部紀錄片圍繞著有「行為藝術教母」之稱的前南斯拉夫藝術家Marina Abramovi ć ,藉由透視Marina策劃2010年於紐約當代美術館(MOMA)舉辦的回顧展過程,回溯Marina的情感、生命與藝術歷程,並聚焦於為MOMA打造的新作品,亦即創造了85萬人觀展紀錄的The Artist is Present(藝術家在現場):展覽期間藝術家每天自開館到關門的時間都在場,凝視著坐在她面前的參觀者,而造成美術館前大排長龍,參觀者徹夜排隊為了換取那幾分鐘寶貴的交流機會,而看著她的眼睛或是猜疑、或是真誠、或是潸然淚下、或是莞然一笑,也有人在場散播控訴她是巴比倫娼妓的傳單,表達對於藝術家慣常以裸體、自殘的方式表現,將肉體與精神逼到極限的創作形式的不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