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November, 2016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李安用超真實3D給我們的教訓(林郁庭)

Image
自《阿凡達》 ( Avatar, James Cameron, 2009) 在各地瘋狂賣座,一再刷新票房紀錄以來,之前較「原始」的 3D 嘗試──譬如裘莉( Angelina Jolie )在《貝武夫》( Beowulf, Robert Z e meckis, 2007) 以無比魅惑之姿從水中升起,對著銀幕挑動她金色乳尖,妖嬈蛇尾──迅速被遺忘,片商迫不及待把一部又一部大片以 3D 出品,期望再現《阿凡達》榮景。在 3D 熱差不多退燒了,觀眾對於眾多「不過把平面做出景深、讓字幕浮在影像之上」的一窩蜂 3D 片趕到厭煩,倦於花更貴的票錢、戴上並不舒服的 3D 眼鏡入場觀影,李安卻汲汲呼籲給 3D 一個機會,不要在理想的 3D 還沒有出來,就把它「扭曲」了。 回顧電影之初,一個個定格畫面連續播放,因視覺暫留而產生動作連貫印象,動畫影片 (motion picture) 因之而生;從 1920 年代以降,每秒 24 格畫面普遍用為播映規格。當電影由平面進入立體時代,解析度自 2K 往 4K 上看,近百年而不變的 24 格播映標準,在新世紀難免受到質疑:傑克森( Peter Jackson )在《哈比人》( The Hobbit , 2012 )系列採用每秒播放 48 格,提升畫面流暢清晰度,卻也招來「過於真實」而難以適應的批評;同樣稱許更高規格的卡麥隆,更打算在《阿凡達 II 》使用每秒 60 格速率。戲言自己總慢一拍、被製作人形容極不高科技的李安,於《少年 Pi 的奇幻漂流》( Life of Pi, 2012 )首次嘗試 3D 拍攝,卻敏銳地抓住當前 3D 的侷限與可能性,而在下一部作品放手去賭 3D 的未來:《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 Billy Lynn’s Halftime Walk, 2016 )以 3D 、 4K 、前所未有的每秒 120 格播放速率拍攝,但李安下的賭注,不是為了提升習以為常的大製作大成本動作、奇觀、科幻片特效,而是以嶄新視角去呈現劇情片的故事與情感。 「科技應該為藝術表達來服務,使其更強勁有新意,因為故事與戲劇,才是最重要的。」李安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