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August, 2011

隨貞德而行(林郁庭)

傲為香檳省首府的杭斯( Reims) ,似乎總泛著金色泡沫的歡愉,古城今年 800 歲了,見證多少法國君王登基大典的杭斯聖母院,光是歷代摧毀又重修的彩色玻璃,便洋洋灑灑自 13 世紀列到 20 世紀,從歷史波瀾裡偶現的無名藝術家到夏戈爾,風格色彩之富麗分歧,可想而知。 1429 年查理七世於此加冕,聖女貞德隨侍在旁。英法纏鬥了百年,法軍節節敗退,王室岌岌可危,一個聲稱秉承神諭來救國的少女,奇蹟逼退銳不可當的英軍,深入敵陣,讓皇太子在杭斯即位以定正統,激勵民心士氣。那是百年戰爭之末,卻也接近貞德生命旅程的盡頭。

終身之約(林郁庭)

穿過跨河大橋鋼骨築起的一道又一道長虹,火車進了站,心滿意足地歇下。從河上可見高聳如雲的雙子尖塔,離了火車的腳才踏進科隆站大廳,巨幅玻璃牆驀地裸露大教堂一隅,鋪天蓋地而來,直要把遊人蜉蝣般朝朝暮暮的肉身給吞沒了;震懾中,不禁要贊歎近距離所觀,細密如織錦的精美雕飾。 近萊茵河畔,有不少咖啡座小酒館,向晚時分,啜飲瘦長試管杯盛的科隆啤酒 (kölsch) ,可以一路沁涼入夜。若說德國啤酒昭顯地方特色,慕尼黑是豪爽,漢堡冷凜有勁,柏林則帶著大都會的多元(和詭異)。屬於 kölsch 的明亮、優雅果香與微苦,像是反映了科隆人的爽朗,世故而不失友善,飄忽中能感受到真誠,令人難忘。

法式料理⋯ (林郁庭)

推開毫不起眼的店門,像進入時光隧道,回到洋溢金色甜蜜的美好年代,穿過昏黃懷舊的走道,豁然開朗,本世紀的陽光透過天窗招搖燦爛的臂膀,沿著四層樓高的天井而下;圍欄花草得潤恩澤,恣肆吐露蓊鬱心意,舊時代幽閉淫逸的情調,給這半開放的熱帶期許沖淡了。 知道這小酒館走平實家鄉菜的路線,瞧侍者丟上盛著四根牛脊骨的大盤,還是相當震撼。旅法多年的 C ,說未見如此豪邁的烤牛髓(那時對狂牛症還不甚恐慌)。看他津津有味吸乾第一根精髓,意猶未盡取了第二根,到第三根已露疲態,第四根幾乎要反胃了。

午夜夢迴巴黎(林郁庭)

Image
《 午夜巴黎 》 ( Midnight in Paris , Woody Allen , 2011) 海明威說,「如果你夠幸運,年輕時待過巴黎,那麼巴黎將永遠跟著你,因為巴黎是一席流動的饗宴。」(“ If you are lucky enough to have lived in Paris as a young man, then wherever you go for the rest of your life, it stays with you, for Paris is a moveable feast. ” Ernest Hemingway, 1899-1961 )二十幾歲的海明威,在伍迪艾倫的《午夜巴黎》裡也軋了一角(與 20 年代也在巴黎的畢卡索、達利、費茲傑羅、艾略特、柯爾波特等人同台較勁),而那流動饗宴的意象更是無所不在,跟著主角自在地穿越時空,與心儀的作家、藝術家、音樂家相遇──那就像在巴黎蒙馬特、拉雪茲墓園探訪波特萊爾、蕭邦、安格爾、普魯斯特一般的心情,差別在這些人還活生生的,邀請你一塊兒參與饗宴,甚至還能給點建議,告訴你小說那兒出了問題。

國民料理(林郁庭)

Image
[圖:摩洛哥友人熱情款待重達15公斤的couscous] 關於 couscous( 北非小米飯 ) 文獻記載早見於 13 世紀,烹飪書籍與詩歌描繪格拉那達皇族對這「名聞遐邇的高貴佳餚」(原本是窮人的食物)的喜愛。要讓主子享用美饌,膚色黝黑的奴僕得辛勤地來回篩洗粗麥粉,搓出沙粒般細小的盈黃圓球,曬乾備用。陶盅燉著鮮美的肉蔬湯汁,正好在上面架起小蒸鍋,讓熱騰騰香噴噴的蒸氣透入圓球肌理,蒸出一盤金黃蓬鬆的小米飯。下層燉煮上層蒸飯的特製小米鍋 (couscoussière) ,在法國到處可見,流傳數世紀的烹調原理,沒有多少改變。

性福快樂(林郁庭)

Image
《 性福快樂 》 ( Happy, Happy , Anne Sewistsky , 2010) 「她尋找幸福,卻找到性福。」海報上的宣傳台詞勾得人心癢癢的,又不覺莞爾,因為很真實。在某些例子裡,是剛好倒過來,找性福的誤打誤撞找到了幸福(那麽真是 happy happy 的美好結局);但有更多的例子是沒有幸福也沒有性福,有的是房貸、小孩、工作、生活與社會的諸多壓力,有氣無力地為著別人而不是自己撐下去。

天籟美聲,稍縱即逝(林郁庭)

Image
《天籟美聲:法朵之歌》( Amália, Carlos Coelho da Silva, 2008) 這片子似乎才上兩個禮拜就悄然被擠出院線,很是可惜,天籟美聲還是曲高和寡嗎?   (而它的處理方式其實很通俗了 …) 抱著不論如何音樂肯定很棒的心情進戲院,發現其他方面亦十分出色,真是意外的驚喜。對於傳記電影通常期待不敢太高(就不那麽容易失望),因為不好拍:敘事容易落入窠臼,主人公的人生常比電影精采,電影只像是個蒼白的影子,沒有獨立存在的意義;由於詮釋的角色是名留青史的人物,演員也常被苛責,動則得咎。

虹口探秘(林郁庭)

Image
黑頭轎車載著王佳芝上了戒備森嚴的外白渡大橋,緩慢地行進,一輛又一輛機槍環伺的運兵車絡繹往來,太陽旗黑夜裡飄揚著,他們在哨站前被擋下,儘管有特權,盤查驗證照樣仔細。一小段鐵橋,劍弩拔張,風聲鶴唳。過了橋,她進入一個和服與日語當道的世界,重重的格窗拉門一開一闔,那層層隔開復交融的空間,公眾與私密混雜、軍官與娼妓狎昵,她踏上疊疊鋪開的榻榻米,為酌酒自飲的易先生唱上一曲「天涯歌女」。 到虹口也是他的安排麼,她在車上問。李安的鏡頭追隨她到了虹口日租界,深入敵人腹背,入戲了,似真似假地,一個眼波,一個手勢,就這麽攻城掠池。

《為愛,贖命》(林郁庭)

Image
《 為愛,贖命 》 ( Pour Elle , Fred Cavayé , 2008) 《為愛,贖命》描述平凡無奇的中產階級男子,因為深愛的妻子無端以謀殺罪被捕入獄,在無法期待司法還予公平正義的絕望中,遂策劃逃獄助她重獲自由。這饒富創意與爭議性的主題,在刻劃男人的深情與奉獻之時,也大大抨擊整個司法體制的僵化,以可疑證據、法律條文甚至主觀認知定罪的荒謬。天地不仁,人情淡薄,自由與正義只有靠自己爭取,即使這意味著以暴制暴,用非法手段對抗濫法冤獄,還以顏色。男人身為法語教師的身分,特別耐人尋味,不是特務或劫獄手的他,能有如此爆發力與執行手腕,果然要人無法小覷這些沈默的小人物;另一方面來說,似乎還是沾了點法蘭西的浪漫,在這日形功利的社會,到底常年浸淫法人向來自豪的優美語言的男主角,才是具有打敗大批警力、黑幫分子的英雄。

《大奧:女將軍與他的後宮三千美男》(林郁庭)

Image
《大奧:女將軍與他的後宮三千美男》 ( Ohoku ,  金子文紀 ,  2010)     繼《西洋骨董洋菓子店》後,吉永史漫畫再度改編搬上大銀幕; 以江戶幕府為背景的歷史狂想劇《大奧》,藉由只侵襲男性的神祕疫疾造成的男丁銳減,翻轉社會權力架構而創造出女性執政之局。對照真實歷史人物與事件或是富士電視台的《大奧》時代劇系列,吉永史的女版幕府與母系社會充滿反諷的趣味與力量,一方面以別於傳統宮闈大戲的幽默與創意引人注目,一方面以新視野血淋淋地切入(性別角色翻轉也不會改變的)人心黑暗與政治計算。融合類科幻奇想和寫實擬真的手法,將父系史 (his-tory) 反轉為母系 (her-story) 史,大膽新穎的詮釋,無怪漫畫 開始連載不久即獲得 2006 年 Sense of Gender 特別賞以及文化廳 Media 藝術祭優秀漫畫賞,更於 2009 年勇奪極富聲望的手塚治蟲文化賞, 足見 吉永史豐富的想像、鮮活生動的人物以及對於性別與社會的反思,受到相當肯定。

《為愛遠離》(林郁庭)

Image
   《 為愛遠離 》 ( Partir , Catherine Corsini , 2009) 資產階級中年女性的情感危機,似乎成為最近的注目焦點。《我愛故我在》( Io sono l’amore, Luca Guadagnino, 2009) 與《為愛遠離》分別由英國女演員( Tilda Swinton 以及 Kristin Scott Thomas) 飾演嫁入米蘭豪門與法國南部小城富有醫生家的外國女子,又分別愛上社會階層比自己低的年輕男子(廚師、裝修工);兩部片約於同期上院線,雖然調性與表達方式各有千秋,劇情相似度如此高,難免要讓人做義大利版與法國版(加上外遇情節的)《玩偶之家》 (Henrik Ibsen, A Doll’s House ) 觀(這一比較,對《為愛遠離》挺傷感的,有 Fendi 、 Jil Sander 華服加持的 Swinton 看來就是比 Thomas 貴氣、少幾條魚尾紋,《我愛故我在》在各影展得獎的氣勢又強了許多)。《我愛故我在》的張力在豪門女主人的分寸拿捏與情慾解放之間,她恰如易卜生的女主角娜拉,於劇終毅然出走;《為愛遠離》的醫生夫人蘇珊在愛火炙熱燃燒時,即不顧一切地拋家棄夫,準備與情人展開新人生。其後所遭遇的丈夫報復與經濟絕境,卻恰恰見證了魯迅於 < 娜拉走後怎樣 > 一文中所做的預言,墮落或是回來:「人生最苦痛的是夢醒了無路可以走 … 夢是好的,否則,錢是要緊的。」

《我為琴狂》(林郁庭)

Image
《 我為琴狂 》 ( Pianomania , Robert Cibis & Lilian Franck , 2009) 出身音樂世家的西畢斯,自小便熟知職業鋼琴家精益求精的堅持,在自己投入電影藝術後,對於這樣的熱情更能感同身受。名鋼琴家的哥哥對完美琴音的追求, 使 他與史坦威鋼琴駐維也納首席調音師的史蒂芬克努佛( Stefan Knüpfer )結緣;不具音樂背景而紀錄片拍攝經驗豐富的法蘭克,初見史蒂芬即慧眼識英雄,判定他不但專業素養傲人,也必然是個能引發有趣故事的理想電影人物。這對夫妻檔導演合作拍攝的紀錄片《我為琴狂》,不但深入追蹤史蒂芬穿梭音樂廳、琴房、鋼琴廠之間,與鋼琴家和技師溝通協調的工作細節與流程,也適切呈現調音師務實又抱著理想性、於極大工作壓力下仍不失幽默感的性格;他不只是傑出而敬業的專業人士,更是引人入勝、凝聚戲劇張力的主角。片子帶幾分日本職場專業文學的趣味──除了幫助觀眾多識鳥獸草木之名,亦流露了濃厚的人情味。

《南國樂活之宿》(林郁庭)

Image
《 南國樂活之宿 》 ( Pool ,  大森美香 ,  2009)   荻上直子編導的《海鷗食堂》( Kamome Diner, 2006) 、《樂活俱樂部》 ( Megane, 2007) 以似不著痕跡的清淡筆觸,引領著觀眾與劇中人物靜下心來,細細品味生命中俯首可拾的喜悅,人與人之間微妙的連結;獨特的風格與沈緩步調,使得這兩部「樂活療癒系」影片於我們這個躁進功利的時代,格外引人矚目,直讓人想拋下一切跟著主角去旅行,讓新的生活體驗輕風般溫柔地拂去煩憂。荻上導演於兩片中啓用的愛將,是跟畫面一般純淨清新的小林聰美,眼鏡下豐富逗趣的表情讓人印象深刻的罇真佐子,這兩人一緩一急、富於人情味與幽默感的個性搭檔,從影片淡雅素淨的框架裡勾勒出鮮明的線條。其後加入「樂活團隊」的加瀨亮,則適時為片中增添若有似無的情愛契機,而導演也慧黠地打破觀眾的期待。

《巴比倫之子》(林郁庭)

Image
《 巴比倫之子 》 ( Son of Babylon , Mohamed Al Daradji , 2009) 庫德族的苦難與悲情,隨著庫德裔導演戈巴第( Bahman Ghobadi )這幾年在國際影壇的亮麗表現,於銀幕上頗有令人動容的細膩刻劃。雖被歸類為伊朗新生代導演,如《失陷伊拉克》( Marooned in Iraq, 2002) 、《烏龜也會飛》( Turtles Can Fly, 2004) 與《半月交響曲》( Half Moon, 2006) 所示,他的庫德主角們總是無可奈何地穿梭漂泊於土耳其、伊拉克、伊朗邊境,訴說著國境無法清楚界定分隔的淵源與情感,戰火可以輕易摧殘蹂躪的人民與文化,以及大力宣揚聖戰的主流或官方媒體塑造出來的神話背後,被壓迫至底層仍掙扎求生存的小人物,不管那方號稱的正義當道,只希望戰爭早日終結的微眇盼望。 同《烏龜也會飛》以庫德小孩的眼光見證戰爭的殘暴不仁(而這兩片的童星同樣搶戲),背景亦定在美軍入侵伊拉克時期,伊拉克籍的達雷德吉編導監製的《巴比倫之子》則另有企圖。

《魔法阿爸》(林郁庭)

Image
《 魔法阿爸 》 ( My Magic , 邱金海 , 2008)   自《面薄仔》( 1996 )、《十二樓》( 1997 )、《伴我行》( 2005 )豔驚國際影壇,大幅提升新加坡電影的可見度以來,向來關注社會邊緣人(賣麵佬、妓女、聾啞人)的名導邱金海,於新作《魔法阿爸》裡,聚焦於社會下層掙扎著求生存的印度裔父子。當那個搖擺著碩大啤酒肚走入當鋪的印度男子,開口以閩南語跟華裔老闆討價還價之時,本地觀眾無可厚非地要驚喜地輕笑──因為我們的刻板印象制約,看著這張印度面孔連用閩南語罵人都出口成章,那個突兀感實在太神了。類似這樣的橋段,細膩地解構關於新加坡的陳腐印象,呈現多元社會的真實──這真實包括掌握政經命脈的華人對於少數族裔的無情剝削,這讓同為華人的觀眾,不免要感到部份作為迫害者的原罪壓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