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琴狂》(林郁庭)


我為琴狂(Pianomania, Robert Cibis & Lilian Franck, 2009)
出身音樂世家的西畢斯,自小便熟知職業鋼琴家精益求精的堅持,在自己投入電影藝術後,對於這樣的熱情更能感同身受。名鋼琴家的哥哥對完美琴音的追求,使他與史坦威鋼琴駐維也納首席調音師的史蒂芬克努佛(Stefan Knüpfer)結緣;不具音樂背景而紀錄片拍攝經驗豐富的法蘭克,初見史蒂芬即慧眼識英雄,判定他不但專業素養傲人,也必然是個能引發有趣故事的理想電影人物。這對夫妻檔導演合作拍攝的紀錄片《我為琴狂》,不但深入追蹤史蒂芬穿梭音樂廳、琴房、鋼琴廠之間,與鋼琴家和技師溝通協調的工作細節與流程,也適切呈現調音師務實又抱著理想性、於極大工作壓力下仍不失幽默感的性格;他不只是傑出而敬業的專業人士,更是引人入勝、凝聚戲劇張力的主角。片子帶幾分日本職場專業文學的趣味──除了幫助觀眾多識鳥獸草木之名,亦流露了濃厚的人情味。

史蒂芬服務對象大多為古典樂壇巨星,為了重要演出或錄音所要求的當然超乎音準──若他們說音色不夠純淨、要更圓潤、更寬廣、更細緻、更深邃,史蒂芬就得竭力達成目標。除了對照性穿插與布蘭德爾(Alfred Brendel)朗的交集,描繪世代與風格各異的鋼琴家剪影,本片特別聚焦艾瑪德(Pierre-Laurent Aimard)籌備錄製巴哈「賦格的藝術」,過程中揭露的創意、敏感與執念──針對不同曲目要求翼琴、大鍵琴、管風琴般的音色,於不同鋼琴間反反覆覆,由於室壓或其他因素影響而挑毛病,為史蒂芬帶來無盡的挑戰;他總是任勞任怨不斷調整、加墊絨布、自製反射板、重置敲擊鎚等,直至經典錄音終於誕生。為了讓觀眾能分辨細微差異,本片音樂團隊煞費苦心,要不干擾音樂家又必須隨其意念與實驗性嘗試迅速移動錄音裝置,光是錄製管弦樂片段,便耗費超過90組分軌混聲,營造的環場音效,確實讓人身歷其境。剪接師Michelle Barbin搭配的數段音樂性影像,亦生動展露瞬間即逝的奔放情感,令人印象深刻。
我們為艾瑪德的吹毛求疵莞爾之時,已經瞭然史蒂芬的完美主義並不亞於他的頂尖鋼琴家客戶,絕佳的聽力與表現力也不輸他們,作為這行的翹楚,他早就超出儀器與頻率調音的侷限,用耳朵與心去感受,靈活解決問題,詩的語言捕捉彷若飄渺的樂音。透過史蒂芬,我們看到鋼琴家、調音師與樂器的親密接觸和超越極限的努力,以及所有藝術家勤奮不懈貼近理想的創作隱喻。看似嚴苛的過程,其實揭露了完美人性化的一面:它是藝術家不斷琢磨的夢想,沒有絕對的標準。史蒂芬為了音樂玩家Richard Hyung-Ki Joo的逗趣演出而準備一架以小提琴為支柱的鋼琴,為本片增添笑點,顛覆了嚴肅古典樂並指向另類完美的可能;面對一絲不苟的艾瑪德或把演奏當喜劇表演的Joo,都表現出色的完美推手史蒂芬,已然是深諳其味的卓絕藝術家了。
《電影欣赏.2011.1~3》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漫談《色∣戒》(林郁庭)

葡萄熟成之季談《美好的一年》(林郁庭)

雙飛人藥水(林郁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