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2020

《午夜天鵝》(Midnight Swanミッドナイトスワン,內田英治,2020)

Image
  憑《當他們認真編織時》 (彼らが本気で編むときは,2017)於柏林影展拿下泰迪熊評審獎的導演 荻上直子,於訪談中曾感嘆,在當今日本影壇原創的劇本實在愈來愈少了。與《編織》一片同樣不是改編於某得獎小說,或是由日本強大的動漫工業所衍生出的暢銷作品「劇場版」,內田英治執導編劇的《午夜天鵝》 ,不僅是珍貴的原創劇本,也聚焦跨性別人士的美麗與悲傷--然而兩片手法大異其趣。以難得的「溫和手法」呈現LGBT題材而揚名柏林的《編織》,如此溫馨正向讓人感到療癒,飾演跨性別女的生田斗真為了優雅美麗的身段而請益歌舞伎老師,變性手術最後一道儀式是與情人、託養的女兒一起編織108條毛線陽具,超度已經「往生」的小雞雞。因執導 刻劃AV色情產業興衰的Netflix 話題劇集《全裸監督》而聲名大噪的導演 內田英治,口味明顯要重許多,在韓國發展成功而紅回日本的 草彅剛飾演跨性別的 凪沙,可說適得其所。 《午夜天鵝》 的 凪沙在人妖俱樂部歌舞表演賺取微薄的酬勞,注射女性荷爾蒙的不適,對於自己男身女心的怨懟,裸露如少女般怯怯隆起的酥胸面對母親的崩潰與家人「變態」的鄙夷,甚或變性手術的血淋淋與術後感染,歷歷在目。 母愛是《編織》與《天鵝》共同的主題。在《編織》裡由凜太郎化身為凜子的跨性別人,有至親與愛人的扶持,盡心照顧愛人小姪女的凜子製作的可愛便當,與 任性生母的失職形成對比, 宛若一家人單車駛過櫻落如雪的河岸與櫻花樹下幸福的午餐,是讓人難忘的夢幻畫面。《天鵝》的凪沙自身難保,於生存困境中還被半強迫收留社會局判定母親不適任的親戚小孩一果,由不情願到「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憐惜,為了這孩子不該被埋沒的芭蕾才能,奮力尋找更能掙錢的正職,諸如辦公室OL或勉為其難恢復男裝的搬運粗工等白天的工作,終究不適合「午夜的天鵝」; 凪沙在絕望中豔裝下海,卻在第一個嫖客還沒上身就倉皇脫逃。在生計與生存的夾縫間掙扎著的 凪沙,與一果手中漫畫《亂馬1/2》忽男忽女變變變的奇幻冒險,相差何止千里。 草彅剛的賣力演出十分讓人動容,女裝的嫵媚、大叔天鵝舞的笨拙、打完荷爾蒙瞬間的脆弱易感、重著男裝的侷促、被扯下胸衣面對歇斯底里的親人而無畏大呼「我已經是女人,可以做母親了」,張力十足使人泫然欲泣(說實在更接近韓片的感覺...)。飾演一果的 服部樹咲亦讓人驚豔, 一點也無新人的生澀,頗有大將之風。 本片芭蕾班底功力紮實,舞衣華美講究,飾演芭

《惡童當街》(鉄コン筋クリト, Michael Arias, 2006)

Image
松本大洋成名作《惡童當街》,生動描繪無父無母相依為命的小黑、小白,以貓般柔軟輕盈但出爪毫不留情的姿態,暴走於帶著東京隱喻的「寶町」,在黑道、財團之間殺出一條血路,拯救彼此以及即將被都更的寶町。從孩童的眼看出去的善惡黑白、都市發展變更的視角雖獨特,卻難免流於二元或單純化(關於善惡對決的永恆主題,在其後的《竹光侍》,有了較細緻的處理),但松本氏強烈的風格性與奇特的世界觀仍引起廣大迴響,為這部經典漫畫吸引的其一讀者,就是將之推向動畫舞台的美籍導演Michael Arias. 作為第一位打入日本動畫界的外籍導演,Arias不完全是外人:拍攝《惡童》之前,他已經長居日本工作15年,靠著他軟體工程師的背景,曾擔綱《無底洞》、《魔鬼總動員》的特效技術與軟體開發,Arias對視覺效果、電腦繪圖(CG)與程式設計的長才更吸引吉卜力工作室、Dreamworks與他合作《神隱少女》、《魔法公主》、《埃及王子》、《勇闖黃金城》等片,也與之後成立STUDIO4℃的田中榮子(參與《龍貓》、《魔女宅急便》製作)、森本晃司(大友克洋《阿基拉》製作群)建立良好的關係。《惡童》雖然是他執導第一部動畫長片,但以他的技術專才與敏銳,在電影和動畫界長期耕耘所集結的優秀人才,大可想像為何出手不凡。 在展露他於日本動畫並非門外漢同時,Arias卻也做出他身為「局外人」的貢獻。《惡童》是他第一部閱讀的原版漫畫,所受的震撼或許與其他嫻熟卡漫的日本同儕大不相同,想要把《惡童》拍攝為動畫的執著,亦非比尋常。給予他靈感的也不是其他指標性的動畫片,而是同樣有貧民窟背景的巴西片《無法無天》(City of Gods, Fernando Meirelle & Kátia Lund, 2002)、刻劃邊緣人物的費里尼《大路》,以及《狂沙十萬里》(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 Sergio Leone, 1968)這樣的西部片。任小黑與小白翱翔的那個迷人頹廢、既懷舊又前衛的「寶町」,在參照60年代的東京與大阪,走訪香港、上海、印尼、斯里蘭卡之後誕生,這個龍蛇雜處的混血城市,儼然是本片另一個主人公。松本原著的城市背景意味較為濃厚,Arias和美術指導木村真二創造出來的「寶町」,能毫不費力從人物背後浮現,成為目光焦點,召喚人物在它提供的華麗舞台前翻滾走秀。透過失焦、粉彩化對照電腦繪製的細節,努力抹

《指揮巨星亞尼克》(Ensemble, Jean-Nicolas Orhon, 2018)

Image
10歲便立志當指揮,25歲擔任蒙特婁大都會交響樂音樂總監與指揮,35歲再接下費城交響樂指揮,不惑之年得到紐約大都會歌劇院音樂總監之職的加拿大指揮亞尼克聶澤賽金Yannick Nézet Séguin,是古典樂界扶搖而上的新星,也是相對保守的這個圈子頗具指標性的同志音樂人,與樂團提琴手的伴侶Pierre Tourville結緣26載而為佳話。 儘管中文片名導向三度訪台、於本地有相當知名度的指揮亞尼克(去年曾協同費城交響來訪),法文原名Ensemble的「聚在一起、音樂團體」的概念,說明了本片核心在於指揮、個別團員緊密的聯繫以及音樂之愛如何成就一場又一場滿堂彩的演出。同樣出身魁北克的導演歐宏跟拍蒙特婁大都會交響四個音樂季,紀錄樂團成軍35年第一回出國巡演前的反覆排練演出,流暢的剪接同一樂章於排練場和演奏廳之間來回穿梭的過程,展現亞尼克與團員琢磨馬勒第五交響、蕭斯塔科維奇第四交響、華格納Parsifal等作品的幕前幕後,亞尼克對於個別作品的詮釋亦清晰可聞。較年長而視亞尼克為小弟的大提琴手,為其指揮才華與精準判斷十分折服;亞尼克剛出道時與他做四手聯彈的搭檔,緩緩道出作為樂團鋼琴手雖然都能得到最美的旋律,卻總有揮之不去的孤寂感;法日混血的第一小提琴手坦言雖以提琴為生計,鋼琴才是此生最愛;性格的敲擊樂手回憶昔日修學美國Curtis音樂院,教授指導如何收斂外部動作,將情感內化而為更有力量的演出;東歐來的新移民如何在街頭地鐵站表演餬口到終於如願以償進入樂團;投身搖滾的低音大提琴手轉了一個彎才來到古典天地—這些來自不同背景的樂團樂手,與指揮同為導演鏡頭跟拍的對象,於是乎一幅幅音樂家群像並列交織,說明一個新生樂團如何成長壯大,在傑出領導之下有了非凡成就。 在這之中,團員們卻也明白自身技藝與地方樂團的侷限,已經受到更多國際矚目的亞尼克很快為其他更富知名度、資源更豐厚的樂團所網羅,儘管行程忙碌卻從未忘記家鄉蒙特婁,而他每次回來,「總會給我們帶來新東西,像是出國回來分發舶來品做禮物,督促我們跟上。」2017年,國際經驗豐富的亞尼克帶領首次登上海外舞台的團員做德法荷三國的歐洲巡演,他激勵著並不是天團但曾於蒙特婁各種不同場地公演的團員--我們最大長處就是適應不同環境的音場,在公園、大學、慈善會堂都能演出,去歐陸一流場館必然表現更好。 隨著樂團,我們也來到有溫暖聲音的Dortmund音樂廳、比較直

東西集樂團與《交響狂人》(Crescendo, Dror Zahavi, 2019)

Image
 2003年2月,引領《東方主義》研究與批判的美籍巴勒斯坦裔學者薩伊德(Edward Said)來到母校柏克萊演講,儘管癌末而身體孱弱,他仍為中東和平奔走不懈。在背後有龐大石油軍火利益的小布希政權以大規模毀滅武器和恐怖主義為由,準備對伊拉克用兵的前夕,薩伊德這一系列的大學講座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試圖力挽狂瀾、避免戰禍。不要輕言開戰,他這麼說,你們無法想像為了上學穿越檢查站、躲避砲火是什麼樣的滋味,而這是我在巴勒斯坦的童年。3月,美國入侵伊拉克,大規模毀滅武器始終沒有找到,多少人家園破碎、也多少廠商在戰後重建的生意發了大財,這世界並沒有隨著反恐戰爭而變得更安全,薩伊德也於該年9月病逝。 令我印象深刻的這場演講中,薩伊德提到他與猶太裔指揮家/鋼琴家好友巴倫波因(Daniel Barenboim)創始一個和平計畫,選拔優秀的阿拉伯、猶太青年樂手組團共同演出。他說不少人質疑將以巴衝突中敵對族裔湊在一起演奏,如何能解開糾結、消弭世仇,僅僅是音樂有這麼大的力量?他說音樂不僅僅是音樂,不去嘗試就永遠不會有可能性,應該給予有理想的青年人機會,並相信他們的潛力。樂團名稱West-Eastern Divan Orchestra源自歌德晚年作品《東西詩集》(West-östlicher Divan, 1819, 1827),如果這部詩集反映歌德接觸德國東方學者引介的翻譯作品,因而自波斯抒情詩人Hafez詩作得到的靈感,以及東西方接觸過程中富有啟發性的交流與豐饒的成果,樂團取名東西集亦對這樣正面的交流寄予厚望,在薩伊德辭世之後,巴倫波因承繼摯友遺志,繼續為樂團發展與以阿和平努力。 德籍猶太裔導演Dror Zahavi的《交響狂人》(Crescendo, 2019)片中德國指揮愛德華選拔 猶太和巴勒斯坦青年組團演出的故事,即 以 巴倫波因 所領導的東西集樂團為本,以色列坦克開入約旦河西岸vs.自殺炸彈客的報復襲擊、猶太年輕樂手的悠閒vs.巴勒斯坦音樂家在檢查哨站受到衛兵百般刁難、特拉維夫的富庶多彩vs.佔領區簡陋的鐵皮屋等的鮮明對照,刻劃在衝突強烈的情境下相逢、爭吵、團練、甚至墜入愛河的青年男女,是否能找到為族群和解共處找到契機?德國影帝Peter Simonischek飾演 父母曾於集中營工作而背負納粹之子陰影的名指揮家,對比現實中因為演奏華格納作品而受保守猶太團體抵制的 巴倫波因,話題性

宅防疫飲酒指南:6款酒陪你嚐盡幽居之美(林郁庭)

Image
        London to Lima琴酒酒廠(圖片來源:TripAdvisor winery tour) 子夜獨酌,桌上這瓶酒在我眼前勾勒一幅不可思議的景象:鼻梁架上 19 世紀英倫士紳風單眼鏡片的安地斯熊(俗名正是眼鏡熊),於松針之間浮現,身上纏繞許是地圖的長卷,這圖軸同樣捲住葡萄藤、古雅銅蒸餾器,圖窮處交叉著曾經的日不落國米字旗以及祕魯國旗。從倫敦到利馬。 我冥想是何等冒險犯難的精神( spirit 是精神也是烈酒),帶著熱愛琴酒( Gin )與皮斯可 (Pisco ,祕魯最具代表性的麝香葡萄蒸餾酒 ) 的釀酒師離開英國,飄揚過海來到祕魯,安地斯高原的冰河泉水、眼鏡熊所喜愛的香料、麝香葡萄的迷人芳醇化為新的肉身,豐盈倫敦琴酒的魂魄。杜松果、粉紅胡椒、萊姆、橘皮、肉桂、芫荽籽、歐白芷、鳶尾根 …  香料本身就是感官的探險,自古以來的香料貿易允許貴人們享用來自神秘彼方的氣息。在我們的時代,異國已不再神秘,肉桂並非生於鳳凰築巢之處,珍稀之物輕易隨著跨國資本與貨機流轉,以前的人所難預見的疫病亦以前所未有的迅疾傳播,對黑死病的恐懼以及大規模封城仿若是遙遠的過去,豈料五六百年後我們依然重蹈覆轍。 朋友圈開始散播「飲酒消毒」的照片貼文,或可排遣居家防疫的寂寥。以消毒酒精 75% 的標準來說,一 般酒精度才 40 ~ 50% 上下的烈酒甭想滅菌,更別說大抵不到 15% 的葡萄酒了(能找得到酒精度高達 80% 的白酒或伏特加,豪飲之下,只怕病毒還沒滅人已經倒了)。就心理健康的角度,暢飲開懷比起憂心忡忡更能提升免疫力,若再增添具有療效的材料堅定防疫信念,真可謂良方了。譬如「從倫敦到利馬」琴酒以 1 : 4 比例對通寧水 (tonic water) ,加上楊桃切片與燈籠果,最後酒杯上巧手輕擠青檸皮,讓杯裡杯外都浸潤一點精油芳澤,便可成就一杯「眼鏡熊」雞尾酒。楊桃潤喉止咳,燈籠果排毒抗氧化,而曾經為英國駐軍於印度和其他熱帶地區使用的通寧水,今日即使不再做為藥用,還是挺讓人安慰地加了少少的奎寧呢! 捨去琴酒慣用的穀物蒸餾酒,而是以皮斯可做基底,不是沒有道理,皮斯可如此迷人,讓詩人聶魯達盛讚它是「一百萬年的驕陽濃縮於一滴佳釀( un millión de años de sol, en una sola gota )。」儘管他偏好智利皮斯可,如果你只買得

《不忠辭典》推薦序:古典時期到網絡世代千迴百轉的愛慾百科(林郁庭)

Image
對法國人而言,編纂字典百科可說是哲學思維的一種延伸。哲學家狄德羅(Denis Diderot )與同好們畢二十年之功修撰完成的《百科全書,或科學、藝術與工藝詳解辭典》( Encyclopédie, ou dictionnaire raisonné des sciences, des arts et des métiers, 1751-72,全17冊,圖編另11冊),被視為啟蒙時代一大成就。科學藝文之外,尚可為理性分析的飲食,也有美食宗師布里亞-薩瓦杭(Jean Anthelme Brillat-Savarin)堪稱小百科的《品味生理學,或超凡美食學之冥思》( Physiologie du goût, ou meditations de gastronomie transcendente, 1825,中譯題為《廚房裡的哲學家》),以科學之名、哲學的姿態、享樂者的慧黠,洋洋灑灑論味覺、 烹調、菜譜、健康、美食文化、歷史掌故等諸多面向。 飄忽有如魅影、來去不留痕跡(卻可能留下不少怨恨)的愛情,儘管難以捉摸比擬,總還有人企圖作理性思辨或蒐羅百態誌之。19世紀劇作家杜孚洛(Joachim Duflot)所著《愛情辭典:生理學研究》(Dictionnaire d’amour: études physiloguques, 1846,本書關於「性愛趴」Parties fines的釋義曾引用),開宗明義闡明本書關於「女性心靈研究」、旨在分析,「僅僅是辭典,辭典之外什麼都不是」,獻予女性是因為「比起我們男人,她們對於愛情有更崇高的想法」,書中則羅列了慣常出現於愛的劇場各色橋段台詞加以註解或眉批—靈魂、閒言閒語、好女孩、征服、胸衣、交際花、幻滅、奴隸、使眼色、慵懶、矜持等等。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源自他《少年維特的煩惱》講座的《戀人絮語》(Fragments d’un discours amoureux, 1977)則大反浪漫傷感而行:它或許是這之中最認真的「辭書」,探究愛戀與言語的關係,看似分析愛的延續性卻不留情地打斷、粉碎、重組,顯得隨性而偶然的A-V(也沒有像辭典老老實實編排A-Z)序列的相思、沈醉、依戀、切膚之痛、陰雲、眼淚頌、真實…, 先呈現出完整的愛的故事的假象,復而揭露了它們僅僅是殘片、熱烈奔馳的絮語製造機制,而在恣肆迴旋尋找意義或失憶譫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