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忠辭典》推薦序:古典時期到網絡世代千迴百轉的愛慾百科(林郁庭)

對法國人而言,編纂字典百科可說是哲學思維的一種延伸。哲學家狄德羅(Denis Diderot )與同好們畢二十年之功修撰完成的《百科全書,或科學、藝術與工藝詳解辭典》( Encyclopédie, ou dictionnaire raisonné des sciences, des arts et des métiers, 1751-72,全17冊,圖編另11冊),被視為啟蒙時代一大成就。科學藝文之外,尚可為理性分析的飲食,也有美食宗師布里亞-薩瓦杭(Jean Anthelme Brillat-Savarin)堪稱小百科的《品味生理學,或超凡美食學之冥思》( Physiologie du goût, ou meditations de gastronomie transcendente, 1825,中譯題為《廚房裡的哲學家》),以科學之名、哲學的姿態、享樂者的慧黠,洋洋灑灑論味覺、 烹調、菜譜、健康、美食文化、歷史掌故等諸多面向。

飄忽有如魅影、來去不留痕跡(卻可能留下不少怨恨)的愛情,儘管難以捉摸比擬,總還有人企圖作理性思辨或蒐羅百態誌之。19世紀劇作家杜孚洛(Joachim Duflot)所著《愛情辭典:生理學研究》(Dictionnaire d’amour: études physiloguques, 1846,本書關於「性愛趴」Parties fines的釋義曾引用),開宗明義闡明本書關於「女性心靈研究」、旨在分析,「僅僅是辭典,辭典之外什麼都不是」,獻予女性是因為「比起我們男人,她們對於愛情有更崇高的想法」,書中則羅列了慣常出現於愛的劇場各色橋段台詞加以註解或眉批—靈魂、閒言閒語、好女孩、征服、胸衣、交際花、幻滅、奴隸、使眼色、慵懶、矜持等等。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源自他《少年維特的煩惱》講座的《戀人絮語》(Fragments d’un discours amoureux, 1977)則大反浪漫傷感而行:它或許是這之中最認真的「辭書」,探究愛戀與言語的關係,看似分析愛的延續性卻不留情地打斷、粉碎、重組,顯得隨性而偶然的A-V(也沒有像辭典老老實實編排A-Z)序列的相思、沈醉、依戀、切膚之痛、陰雲、眼淚頌、真實…, 先呈現出完整的愛的故事的假象,復而揭露了它們僅僅是殘片、熱烈奔馳的絮語製造機制,而在恣肆迴旋尋找意義或失憶譫語的過程中,自有一種詩意浮現。

在這個法式辭書百科傳統(與反傳統)之下書寫的斯泰爾斯,推出女性視角的《不忠辭典》,對照杜孚洛《愛情辭典》所言「女性對於愛情的崇高想法」,不覺讓人莞爾,幾乎帶著挑釁的意味。《不忠辭典》聚焦忠實/忠誠的問題,收集其中的A-Z辭語雖有代表性,卻無意於百科全書般誇耀詳盡辭典(dictionnaire raisonnée)的全面性,而是藉由精選條目如不在場證明、柯林頓、希臘諸神、交換伴侶、查泰萊夫人等諸如《戀人絮語》的殘片光芒,去照亮(或模糊)在探索過程中逐漸現形(或變形)的愛之種種面貌。本書的包羅萬象不在條目繁多,而在於它涵蓋的層面廣泛—自古典文學、經典電影、俚語解釋、宗教風俗、社會體制、當代名人軼事乃至新科技提供的互動模式(簡訊、交友網站、臉書,是否已顯得「老派」了呢?);針對不同題材,作者亦展現多變姿態,或是陷入哲學沈思,或是冷靜的心理分析,有時幸災樂禍八卦名人出軌史,有時似不經意地留下一絲嘲諷,仿若胡話癡言,而愈彰顯她的女性觀點(那詼諧戲謔的語調讓譯者徐麗松處理得十分生動)。

書中不少灼見是自刻板印象出發(「不忠當然向來是男性專屬的疆域」、「主要出現在女人身上的病症:把慾望和愛情混淆」),一方面意在突破刻板印象,同時,在刻板的虛實之間,卻有幾分猶豫。畢竟,人類文明發展從多神演化到一神信仰,從早期的母系社會與父不詳到了父權統治,必詳究婚姻忠貞度以嚴密父系血緣繼承,杜孚洛所言「受壓抑的那一性」(女性)處境雖有改善,對於愛和性是否真能脫出「刻板印象」的束縛,或是陷入新的窠臼之中?斯泰爾斯自言她的世代仍然受到幼時基督教道德觀教養的影響,無法如現下年輕女孩般隨心/性所欲,「重新發明」顛覆愛慾程序;因此,相對於大麻與性愛趴的「現代性」, 古典戀情的茶花女、安娜·卡列尼娜、包法利夫人也是她的選項。這說明了為何一部研究「不忠」的書最終會導向愛,只因西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愛情故事,多半是「通姦」的情事,戀曲之所以能盪氣迴腸少不了背叛、欺騙的元素,托爾斯泰的安娜、巴爾扎克的昂莉葉特(參照本書《幽谷百合》Lys dans la valée釋義)令人不勝唏噓,而作為「文學沃土」的不忠名單還未窮盡,榜上還有亞瑟王的琴妮薇兒(Guinevere)王后與圓桌騎士蘭斯洛特(Lancelot),崔斯坦與伊索德(Tristan and Iseult),那一個不是恨不相逢未嫁時的哀怨,或是今生無緣來世再續的壯烈?這同時也洩了斯泰爾斯的底細,她的《辭典》裡儘管有不少新穎辛辣的討論,浪漫主義的脈絡是清晰的,忠實與不忠不過是面對愛所無法規避的現實,是道德規範無法解決的問題,是故,對於不忠的探索,或許更接近愛的真實。

斯泰爾斯以法國熟女仍然願意相信愛情因而包容愛的善變無常的浪漫主義角度去編寫的《不忠辭典》,同時帶有普遍性以及獨特性。論及眾所熟悉、永恆地齧咬著人的嫉妒(Jalousie),這個莎士比亞喻為「從受害者身上獲得滋養,卻又嘲笑他的怪物」,她點出嫉妒的痛楚在於它與恐懼的距離「小得令人心慌」,我們怕的不是失去自己的地位,正是因為已經失去它。嫉妒到底是人的本能還是「隨著『忠實』的社會模式出現才誕生?」她饒有興味地問了這麼一句。追尋答案的同時,無可避免得正視情感關係也是權力關係(Rapport de force),出軌有時候是居於弱勢的一方「重新掌握權力」的方式,於是男人「藉由佔有其他女人來找回自己的陽剛」,女人藉由出軌而「再度成為那個敏感脆弱而且受到欲求的人」,似乎無比陳腐的權力鬥爭與角色扮演,卻無可奈何在我們周遭一再發生。斯泰爾斯語重心長的結語,「不忠其實不是兩人關係失衡的導因,而是它的症候」,一語道破癥結所在。

帶著獵奇色彩的章節亦無可避免,諸如曾在巴黎風行一時的交換伴侶俱樂部(詳見Échangisme釋義)、由上流社會的「精緻聚會」演化的性愛趴,書中亦有所著墨;然而在法國這樣有著長久封建王朝統治歷史的國度,貴族逸樂的文化早有高度發展,私通換妻、婚外生子、縱慾狂歡(參照蒙特斯龐侯爵 Montespan、秘密子女 Enfant caché、性愛趴 Parties fines關於薩德侯爵部分)等等早已豔名遠播,比較起來,貓王艾維斯、球星泰格·伍茲的緋聞以及傳說中影星傑克·尼克遜私宅直通花花公子總部會館的秘密隧道,並不特別為奇或更有「現代性」。反倒是關於古希臘城邦斯巴達(Sparte)的習俗描述,頗令人耳目一新;一般對斯巴達刻板印象是尚武成性,對照重視文哲的雅典,不無暗暗貶抑之意。斯泰爾斯特別著意女性在斯巴達社會的發展,爬梳殘存史料,得到結論是斯巴達其實是同時期最重視女權的城邦:為了延續強大剽悍一族的傳統,斯巴達對女孩的培養也不遺餘力;她們讀書習字並鍛鍊強健的體魄,「女性特質」或「女性魅力」並不被鼓勵,性愛方面也有更大的自由。(看到這裡不禁感嘆為什麼斯巴達之後我們一直走著回頭路?!)

書中亦見顯露法國民族性的評論,譬如對於美國「清教徒」性格毫不保留的譏諷(老法總愛挑老美毛病來取笑,法國人興高采烈地評議柯林頓偷情案,比對密特朗私生女事件,法國人會說,瞧,我們不會如此「清教徒」,把性和政治混為一談,政治人物的私生活只要不涉及國政國庫都好說。關於兩案亦可參照柯林頓Clinton和葬禮Enterrement)—雖然在比較收斂的時刻,能看到較客氣的表達,說美國人務實而法國人浪漫。這所謂的法式浪漫,的確給予誘惑更多空間,於友誼與戀慕之間有更多留白,消融的界線帶來更多可能性。在打頭陣的A篇章,我們已經看到關鍵字的友情(Amitié)、愛情(Amour)與自尊心(Amour propre)--拉克羅(Pierre Choderlos de Laclos)擲地有聲的鉅著《危險關係》(Les liaisons dangereuses, 1782),基本上不出這幾個字的管轄範圍。沒錯,談過戀愛的人都知道友情與愛情往往彼此交纏,但是少有其他語言像法文這般連字根都糾纏不清(看看兩個字長得多麼像啊)。慣於介入其中的「自尊心」於這本辭典裡緊跟其後,在法文裡它是「乾淨的愛」也是對自己的珍愛(propre作為一般形容詞是乾淨的意思,作為所有格表示屬於…人),因此感覺被背叛,根據盧梭的解釋,是因為「自尊心受到了玷汙」。語彙情境之妙,莫過於此,誰說辭典僅僅是辭典呢?

辭典的好處,便是不需從頭看到尾。每個條目的篇幅都不長,通勤期間看個兩三則,應當比滑手機更有益眼睛健康;睡前看幾則應該相當助眠,不會像環環相扣的連續劇或推理書,不到最後一刻難以釋手。可以依據個人喜好,挑選有興趣的題目先看,或者像求籤,隨手翻到那一頁便是了,說不定你心裡的難解困惑順便得到開示。如法國人喜歡說的,任一個美麗的偶然(un beau hasard)帶你與這本書相遇,無需勉強地從一而終從此不再過問,莫不是常保熱情的好法子?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漫談《色∣戒》(林郁庭)

葡萄熟成之季談《美好的一年》(林郁庭)

雙飛人藥水(林郁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