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與舊(林郁庭)

他們告辭出來,走到弄堂裡,過街樓底下,乾地上不知誰放在那裡一只小風爐,嗗嘟嗗嘟冒白烟,像個活的東西,在那空蕩蕩的弄堂裡,猛一看,幾乎要當它是隻狗,或是個小孩。 出了弄堂,街上行人稀少,如同大清早上。這一帶都是淡黃的粉牆,因為潮濕的緣故,發了黑,沿街種著的小洋梧桐,一樹的黃葉子,就像迎春花,正開的爛漫,一棵棵小黃樹映著墨灰的牆,格外的鮮艷。 張愛玲, <留情> 鴉片戰爭之後,戰敗的清廷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開五口通商口岸, 1843 年 11 月 17 日,上海正式開埠。自此,這個長江入海的港口,以其潛在的優越對外貿易條件,迅速竄起,於近代史佔有無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各國先後提出設立租界要求,華洋雜處東西交匯,遂成都市發展無可避免之勢;上海一躍而為遠東地區最大都會,因有「東方的巴黎」之名。 各式西方建築逐漸融入上海風景,而兼具西式排聯屋與江南民居風格的石庫門住宅,興起於 1860 年代,獨特的里弄文化也於其中發展。走過 20 世紀的戰火與滄桑,石庫門與弄堂也老了,在新中國同心一志邁向未來的腳步下,北京拆胡同,上海拆弄堂,迫不及待地要蓋起光鮮亮麗的擎天高樓,打造時髦新都會。外國資金湧入當初的租界,深具全球化精神而少了點特色,走到那裡看來都差不多的「現代」樓房,便在中西合壁、極具民間建築代表性的石庫門一座一座消失之處,一棟一棟地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