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之味(林郁庭)

       菜上了,那油爆蝦、草頭圈子、八寶辣醬都裹在濃郁綿密的醬汁裡,比我們在港台上海菜餐廳嚐得到的,要暗沈好幾分,不愧是本幫菜老字號,果真謹守濃油赤醬的傳統。很有特色的味道,冰糖與醬油用得多,以鹹味襯甜味,油下得重,汁濃味香卻不顯膩,食材的鮮脆也帶出來了。剛才猶豫著,沒點價錢與滋味都應是招牌的蝦籽大烏參,開始後悔了。

朋友把醬汁淋上白飯,慢慢地划入口裡。半晌,才開口,「小時候,我媽燒的菜也是這種味道。」
他在香港出生。父母親在解放軍進入上海前,倉皇南下,丟下大片產業與南京路上的洋房。他不會說上海話,但聽起來不挺費力,舌頭上還留下孩提時候母親弄蔥煨鯽魚、烤麩的記憶──從北方帶來色顯醬濃的家鄉菜,隨著歲月流逝,逐漸讓位給雲淡風清的粵菜,家裡也開始說廣東話。


我想起王家衛電影裡那些吳儂軟語的人物。外面那個快速旋轉到失了焦的世界,在粵語的節奏裡喧囂著,他們桌上總合著四季時令更換上海私房菜,收音機裡流瀉出周璇的金嗓音。改革開放以後,朋友家長輩又惦記起上海的洋房跟地產,興奮地研究著是否多少可以討些回來,朋友雙親大江南北跑了一趟,遊山玩水、拜訪故舊,回來後再不提補償之事。
像這般整本菜譜都是正宗本幫菜的餐廳,也逐漸絕跡中,偌大的樓面,除了我們就隔壁兩桌,在旁邊閒著的服務員比客人還多。百年老字號,能守住百年好口味的也不多,事實上,百年來上海的味道也不斷在變。所謂本幫菜,指的是別於「外幫」來的上海本地菜,早期近於販夫走卒的大眾口味,內臟類(禿肺、糟鉢頭、圈子)用得多,重油重口味的豪放烹調,適合於勞動者的需求。之後有愈加精細化的取向,想來洋行賬房買辦商油水多了、嘴刁了,口味以外還講刀工造型,遂有魚蝦蟹貝等河鮮的新派料理──畢竟蝦籽、刺參這樣的食材不是灘頭工人尋常吃得到的。作為一個水陸交匯發展出來的城市,上海向以海納百川之量自豪,各省移民帶入滬上的各幫菜色──蘇、錫、川、粵、寧、揚等十六幫地方風味──漸次融入上海菜裡,本幫外幫的界限逐漸模糊了;比較時髦的說法,新式上海菜就是fusion。海派作風,融合本幫的特色料理與其他菜系精粹,反映上海地利之便發展出的飲食文化;華洋雜處的殖民性格,使得西餐的菜色與烹調,也無可避免地成為上海菜的靈感來源。輕食、養生、新式料理盛行的今日,什麼菜都愈作愈清淡,上海菜裡的粵菜影響益加凸顯。現在上海人也能吃辣,或許多少與旅滬的川黔人口日增有關係吧,不過對麻辣的承受力還是低的,海派料理照舊偏甜,偶有輕辣提味,驚鴻一瞥,見好就收,不多狎昵。
上海人也許不服氣,但說到嘴最刁最懂吃,大約還是香港人和台灣人,就看大陸餐飲界有多少港台業界高手在操盤,也是個指標吧。向來沒緣納入中國名菜大系的上海菜與台菜,或像江南水鄉饒有風姿的渡船女、遇上嚴厲婆婆的蓬門俏媳婦,沒有粵菜選美皇后的氣勢與嬌貴,卻很能放得下身段,給其他料理共存共榮的發展空間──儘管香港人吃得講究吃得精闢,但談到飲食的多元與豐富,融匯大江南北佳餚與異國料理的自在從容,在1949之後湧入大量移民的台灣與近年腳步走得很快的上海,還是略勝一籌吧。
初次訪滬,免不得想嚐嚐道地在地的上海菜,幾番成功與不成功的嘗試後,赫然醒悟這原汁原味的渴求,終究是個迷思。有多少一脈相傳的絕活遺落在上世紀的戰亂與動蕩社會的縫隙中,讓歷史的巨輪無情地碾碎,隨風而散;又有多少珍貴的食譜幸運地飄流到海外,因奇妙的機緣保存下來,等待慧心的掌廚者讓它們再次復生;也有那才華洋溢的主廚,靠著自身不斷地努力,銜接起高低起落的斷層,復而再創新境界。每個地域不同時代的況味,大抵都是這樣從多少殘缺之中苦心孤詣地拼貼再生,再銘刻入記憶之中。
粗淺的一個印象,在台灣吃的上海菜,多少受到本地選材與口味取向的影響,縱使不夠道地,細緻度與調味都頗令人傾服;香港的上海菜,再怎麼都覺得沒粵菜做得好;上海的上海菜,似乎還繼續演進中。精緻細膩的程度,確實逐年不斷增進,然而價錢進化的速度遠高於料理精進的曲線。早幾年在上海外食的愉快經驗,就是付出同樣的代價,在上海往往能吃到更精緻的手工菜,原因無他,因為人工便宜,廚房大可擺出大陣仗,細如髮絲的分工,成就精巧細緻的烹調。但現在上海的飲食消費一點都不比台北低,甚而大有超前之勢;廚房裡揮汗如雨的師傅們工資是否也大幅提升了,不得而知,食在上海的代價愈來愈高,卻是不爭的事實。
或許部份的成本是付給了這個處處充滿故事的城市。虹口、法租界不少名人故居改成餐廳,用餐時一同品嘗的,還有老房子裡尚未散逸的傳奇色彩與氣息──當服務員告訴你,這裡是當年李鴻章金屋藏嬌的別墅,那公館之前的主人是國民黨特務戴笠,或者杜月笙寵愛的姨太太住過這花園洋房,餐點的滋味多少豐富了些吧?即使菜做得不怎麼樣,消費了餐廳裡流動的歷史掌故,也不算虧了。有時店家比你更入戲,還沒進門就有長衫摺扇的老人家探出頭來,幫你引路;入座片刻,一夥挑夫扛著新嫁娘箱籠而過,以為有人在這裡辦舊式婚禮,結果是烤乳豬上菜的儀式;看看高朋滿座, 評彈唱戲的上場了,三弦琵琶又拉又撥的,樂得隔壁包廂的老外拿著攝錄器材猛拍。
從這城市縱橫交錯的歷史脈絡裡擷取吉光片羽,在喜嘗鮮的賓客面前上演一齣熱鬧大戲,味道重了輕了,酸甜苦辣,自在心中。看好此地扶搖直上的消費水平,頂尖的國際名廚、美食世家也進駐上海灘重要據點,除了饗宴饕客的高貴食材與精進料理以外,揮之不去的,總是濃重的金錢之味。
<皇冠.2011.1>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漫談《色∣戒》(林郁庭)

葡萄熟成之季談《美好的一年》(林郁庭)

雙飛人藥水(林郁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