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層皮膚:科幻電影的幻境與真實(林郁庭)

序幕 從日據時代的建成小學校、台北市原市府到今日的台北當代藝術館,長安西路上那一棟近百年歷史的紅磚木造建築內,總有不同的戲在上演著;學生、市政員工、參觀者、藝術家在建築之間來回穿梭,讓建築的皮層下湧著清晰的脈動,也為建築本身烙下刻痕。改成美術館,一間間幽微的展覽室像是放映場所,每一間都是一部不同的片子,古建築對照著當代前衛的奇想,那種並非無可協調的衝突對照性正是趣味所在。 如果當代館本身已經帶著科幻驚聳片的氣氛,本次特展《第二層皮膚:當代設計新肌體》 (Second Skin: New Design Organics) 更成功地讓觀展的人完全進入一個新的科幻片境界。展覽第一單元「生化科技之美麗與驚恐」 (Beauty, Horror + Biotechnology) 不啻宣告當代設計成果與科幻片的傳承,展場也適如其所地佈置為鋪著波浪海綿墊的漆黑密室,那不但是科幻電影的放映室,也暗喻著孕育「魔胎 」的母親子宮,兩者同為有機無機、天然人工、混種生命的來源。 Elko Gasselseder 的錄像作品 《生化科技之美麗與驚恐》 (2002) 是為科幻片剪輯集錦,包含了《異形》 ( Aliens, 1986) 裡雪歌妮.維佛 (Sigourney Weaver) 在夢中驚恐而無助地看著自己的肚皮被詭譎的觸角團塊撐大,勢若爆裂;《魔鬼終結者 II 》 ( Terminator 2, 1991) 裡黑白方塊隆起而為金屬界面的妖魔,在槍林彈雨之下肉身崩毀又能不著痕跡地融合復原;《科學怪人》 ( Frankenstein, 1931) 那面目可憎的人工生命;《錄影帶謀殺案》 ( Videodrome, 1983) 電視螢幕流離的光點扭出人形,在中槍後竟出現人類肌膚的彈痕;《星際戰警》 ( Men in Black, 1997) 裡人的頭顱打開赫然發現空洞的內層竟有個操控一切的醜惡侏儒… 從這個脈絡下重新看這些熟悉的科幻電影片段,得到的新啟示就在科幻本身竟是如此與「皮相 」密不可分,畢竟它所指向的還是異於我們所習慣認知的形體經驗,因此, 「第二層皮膚 」的隱喻其實在極大部份包括了由科幻小說電影所延伸出去的題材,以 Gasselseder 這個科幻微觀的作品名稱為第一單元的總名,的確有其道理,又等於暗示著科幻是本次展覽的濫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