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 your Fan 以音樂向作家致敬(林郁庭)



 位於巴黎蒙馬特山丘下的黑貓夜總會(Le Chat Noir),在19世紀末聲名遠播,蔚為巴黎波西米亞生活重鎮。在名流詩人藝術家往來交會的光華中,探索音樂之路的德布西從印象畫派的意境、日本山水畫、中國古音律、阿拉伯風情等東方影響和法國浪漫象派詩人文字之美找到了靈感,廣納百川而創富有獨特魅力的風格。

 他先後以同為黑貓酒友的魏爾倫(Paul Verlaine)、波特萊爾詩作為題,或譜曲為歌,或由詩的意境引發優美細緻的鋼琴獨奏曲。他曾為魏氏17首詩配曲,而〈月光〉一詩不但得曲為伴,其詩境更是鋼琴曲集裡《貝加摩組曲》的靈感。〈月光曲〉清寂如月、流暢似水、晶瑩剔透又暗抱傷懷的旋律,如不染人間煙塵的冷月清泉,樂曲的轉折恰與詩的起伏輝映。

 被譽為現代音樂之始的〈牧神的午後序曲〉,源自象派詩人馬拉美(Stéphane Mallarmé)的〈牧神的午後〉;德布西謙稱這首管絃樂曲如馬拉美妙好詩寫意的插畫,不敢僭越為集大成之作。全曲慵懶朦朧的氣氛,由長笛、木管與豎琴帶出似夢非夢、情思昏然又餘韻綿長的情境,大異於〈月光曲〉裡精緻確切的描摩。馬拉美詩中,牧神在午後的暑意裡伸著懶腰,冥想與寧芙仙子嬉戲,片斷而紛飛的慾念、接踵而來那些色香豐沛但又曖昧晦澀的意象,在德布西的詮釋之下,如暖模糊的底色之上,捲起一波波大小交疊的浪潮,流動暈染的色彩與音韻,似那奔放又斂的情慾,進退徘徊,終於在午後逐漸凝滯的暑氣裡入睡。無怪馬拉美本人對於這個樂作也青睞有加。





波赫士的詩與皮亞佐拉的探戈交纏

 像這般才子相惜的佳話,造成音樂家與詩人之間單向或多方面的交流,以美妙的樂章禮讚詩人,不若是透過詩人獻祭予繆思女神,向靈感致敬。如是,地球另一端也有兩個偉大的心靈相遇,恰似布宜諾艾利斯酒館裡疾行熱舞的肉體間激起的火花。阿根廷兩大國寶──作家波赫士與探戈作曲家皮亞佐拉(Astor Piazolla)以詩樂會友交心,於1965年一起製作了名為《探戈》(El Tango)的專輯,收6首波赫士賦詩、皮亞佐拉作曲的探戈和詠嘆曲以及一套七段式組曲〈玫瑰色街角的男子〉(El hombre de la esquina rosada),取材波赫士同名小,由12種樂器、一個敘事者與一位歌手演出。

 創新對皮亞佐拉實不足為奇,他早就不斷為古典探戈注入新生命,但這張專輯仍然前衛實驗性十足,文字在波赫士的詩文之間游移,音樂從探戈、米隆加(milonga探戈前驅的澎加草原歌謠)、兩者混種直到融合古典、爵士、探戈等多重風格的樂劇;最煽情激烈的時分,妓院裡著探戈伐耳鬢廝磨的腿與腿,熱烈的爭執情仇,布宜諾艾利斯暗夜裡傳來的槍響,同舞者衣襟朱紅的玫瑰一般豔麗的鮮血,在手風琴急奏、提琴上尖聲刺耳的滑弦特技、讓人喘不過氣的撥弦序列、敘事者戲劇性的語調與歌手哀怨之聲裡表露無遺。

 但這張專輯竟也像情殺案一般,眩目之後落地而亡,悄然版了數十載。直到96年底,大師的仰慕者們找來皮亞佐拉當年的手風琴師比Daniel Binelli),領著歌手海洛(Jairo)與擔任詩歌朗誦的演員克魯茲(Lito Cruz),重新演繹灌這張專輯。像是舞著探戈交纏的腿,詩人與作曲家在一個又一個迴旋中找到彼此,冷凜地甩開頭,為的是四目再度交接時融入更深沈的熱戀;兩位大師百年之後,拜新一代的表演藝術家之賜,他們似決鬥亦似纏綿的雙人探戈終能再現。

金斯堡誦讀,讀者以音樂相和

 若音樂家常從詩裡尋求靈感,以樂作來向詩人致敬,原因無他,只因詩與音樂的語言實在很接近:詩總是包含相當的音樂性,不管是朗誦或作為歌詞,都有特別的韻味;動人的音樂必然有它的詩意,孟德爾頌把宛如珠玉的鋼琴小品集名為《無言歌集》,代表作曲家深知音樂中富含抒情性,恰如無言之詩。興於5060年代、對美國文化和大眾屈從盲目深表質疑的「斃疲世代」(Beat Generation)作家裡,為首的詩人金斯堡(Allen Ginsberg)製作有聲詩集《獅子出現了!》(The Lion for Real!)的過程,即充分顯示詩與音樂的共通互換性。音樂家們和金斯堡在重複的朗誦過程中,從上百首最富音樂風貌的詩裡再精選17首,由金斯堡親身誦讀,再融入因詩的音樂性、氣氛所引發創作的配樂。

 以激昂的語調朗讀自己的作品,與現場讀者作親密的互動,是詩人在無數簽書會已有的嘗試,但這回他的讀者以音樂作為回應,邀請他在音樂與詩之間來回探索發現新境;在他謝世之後,這張專輯更彌足珍貴,從流動的史、音樂與詩裡,為我們留下永恆的記憶。

以狂野節奏,追念早逝的文學宗師

 同為beat靈魂人物,如彗星劃過天際、短暫卻影響深遠的凱魯亞克(Jack Kerouac),47即英年早逝,遺留無限哀思。追懷專輯《凱魯亞克-遠離喜樂黑暗》Kerouac-Kicks Joy Darkness)集結beat三豪傑其他兩位文友金斯堡、柏羅斯(William Burroughs),並有R.E.M.AerosmithPatti Smith等搖滾明星,藝人強尼戴普、麥特狄倫等陣容堅強之跨界人士參與。

 描述凱魯亞克等戰後一代的失落、狂野、憂傷以及轉型文化價觀的“beat”字,不單指著那個「累斃掉」的世代,也同是強烈的音樂節奏,因此,以詩歌朗誦與搖滾演奏紀念一代宗師,確是不錯的選擇。只是參與者雖然竭力收了散逸於凱魯亞克主要著作之外,諸如筆記短文隨筆等作品,以增加專輯的豐富性,購買的人可能有不少是看上大明星大卡司的包裝吧!

全球歌迷輪唱,向搖滾界拜倫致敬

 音樂家獻給作家、名人、藝術家、同行的「致敬專輯」(tribute album),在我們這個跨國資本主義、一切都能也最好大量複製的時代,商業化的氣息愈來愈濃厚──它可以代表音樂家真誠的敬意,也是很好的斂財方式,所以參加的人越多越好,越大牌越好。有「搖滾界拜倫」之稱的加拿大籍詩人、小家、創作歌手李歐納柯恩(Leonard Cohen),名下就有至少三十幾張「致敬專輯」,其中最知名的《歌之塔》(Tower of Song)、《我是你的歌迷》(I’m your Fan)集結了Elton JohnStingAaron NevillePeter GabrielSusan VegaPixiesR.E.M.等英美和歐洲的巨星陣仗;2005年榮耀他的致敬音樂會也是星光燦爛,14位歌手在美麗的雪梨歌劇院盛大演出,整個過程加上訪談,由琳恩露森(Lian Lunson)執導為記片,以誌柯恩終身成就以及對於年輕樂手的發。

 柯恩的創作生涯豐沛多采,於5060年代以詩與小豔驚文壇,後來把在文學領域反覆探討的性與宗教、神聖與褻瀆的主題和濃厚的抒情性帶入音樂裡,陰鬱、惡謔、露骨、柔,盡是才子本色。走過迷幻藥、性解放、出世為僧與重返紅塵,經樂海沈浮與世態多變,柯恩自言,「我曾有過詩人的頭銜,而我或許也如是一陣子。歌手之名也曾惠賜於我,雖然我鮮能對上調子。」他該是深諳這個高度消費的社會,凡事總絢爛而短暫地燃燒消耗,也快速地遺忘;不變的,是對於美的追尋無法止息的飢
 <中國時報2007.3.17>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漫談《色∣戒》(林郁庭)

葡萄熟成之季談《美好的一年》(林郁庭)

雙飛人藥水(林郁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