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光中的純真年代(林郁庭)



電視訪談中那美目盼兮的少婦,頗有書中女主角的影子,想來那個愛上吸血鬼的紅髮女孩如果隨著凡俗之世老朽,三十來歲的模樣與創造她的《暮光之城》(Twilight)系列作者梅爾女士(Stephenie Meyer)該不會相差太遠:少女的瓜子臉婉轉為人妻的富泰豐圓,看進鏡頭的深色瞳孔與俏皮微笑,經了些許人情世故,自然比忐忑不安的十七歲多幾分自信。
2008年於金融經濟是晦暗的時刻,但仍擋不住追逐者圓夢的腳步。沒有拍過長片的魏德聖,在《海角七號》初試啼聲,就讓全台沸騰湧向國境之南;默默無名的新科參議員歐巴瑪,以激起無限熱情的「是的,我們做得到」Yes, we can),點燃了希望之光以及對改革的期盼,把他順利送進白宮;梅爾小說改編的電影《暮光之城》橫掃全美票房,熱力持續在海外延燒,讓一個未成氣候的小片廠、幾個很容易讓人遺忘的小明星,聲勢扶搖直上,不可同日而語。


根據梅爾的說法,故事的靈感緣自夢裡,林地上談心的人類女孩和俊秀的吸血鬼男孩,歷歷如繪的一幕,遂讓從未執筆的她於醒來後,情不自禁地寫下夢境而發展為小說。蠱惑著敘事者的潘朵拉之盒一打開便無法罷休,梅爾便趁著家事閒暇、丈夫孩子入睡後狂熱地書寫著,睡眠不足的蒼白與黑眼圈,神似她筆下的魔族。透過網路她找到出版管道,繼而一夕成名致富,於是來自美國中西部的家庭主婦成為炙手可熱、邀約演講不斷的作家,丈夫辭去了工作幫著照顧小孩,《暮光之城》四部曲的暢銷為《哈利波特》以來所未有的現象,梅爾也常被比為美國的J.K.羅琳,儼然出版界另一隻飛上枝頭的鳳凰。
灰姑娘的奇遇在《暮光之城》搬上銀幕又再一次上演。最早拿到電影版權是派拉蒙,儘管梅爾已經累積了相當可觀的人氣與銷售量,片商還是不看好,輕易把片權拱手讓人。成為獨立片廠沒有多久、旗下數不出多少製作片的Summit公司一口氣簽下《暮光》四部曲,以好萊塢大片廠嗤之以鼻的三千七百萬美元低成本(台灣任何導演都會望之興嘆的大把銀子)拍出第一集,以相對而言很「草根」的方式集結網路粉絲、巡迴商場宣傳,所得的收益恐怕已讓派拉蒙跳腳,而Summit之名也瞬時浮上抬面。之前拍過幾部不俗青少年影片的女導演掌鏡,以搖滾風定調詮釋小說,配上美國西北美不勝收的山光水色,成功捧紅男女主角;之前在《哈利波特》軋了一角很快就陣亡的清秀男孩,驚喜地發現《暮光》把他打造成新偶像,粉絲們尖叫不斷,有人興奮過度而暈厥,有人露出頸項求他一咬。
在某個圓月之夜,我去看了電影,魔法尚未消失之前,順勢讀了原著。我承認,打從幼時初嚐咬囓的快感而讓倒楣的牙醫掛彩那刻起,我就是無可就藥的吸血鬼迷,有獠牙鮮血的片子從不錯過,電影濫觴的作品也都知之甚詳。吸血魔物之所以不朽,在其攝取的是時代的血脈精神,也因之可以隨意變形幻化:妖物誌裡屢見的蛇女、惡龍、食屍魔、魔鬼新郎、吸血殭屍反映先民對未知自然與疫疾災禍的想像;傳奇歷史人物如川索凡尼亞釘人魔(Impaler)、匈牙利血腥女伯爵衍生的嗜血惡魔,揭露對於統治者暴行的憎惡恐懼;十九世紀英國同志情深與同性相吸的吸血鬼故事風行,是在王爾德受審以雞姦定罪之前;於帝國擴張時代推出吸血鬼文學重要作品的小說家史多克(Bram Stoker),塑造出來的德古拉伯爵以倫敦為基地,誓言建立魔性殖民帝國;九○年代吸血鬼天后萊絲(Ann Rice)的吸血鬼年鑑系列,描繪歷史細節豐富細膩,更加凸顯永生的無盡寂寞與哀愁。
《暮光》的愛德華卻與前輩們大相逕庭。故事女主角貝拉歷經父母離異、母親再婚,遂悄悄埋藏心底陰霾,搬回出生地那終年陰雨綿綿的小鎮,與父親團聚。她鍾情於就學高校裡擁有過人美貌的愛德華,卻不知愛德華一族乃嚴守紀律、以動物血液維生的吸血鬼(就像以豆腐青菜為食而不進葷腥的人類素食者,愛德華如是說),而貝拉血液特別的甜香氣息,讓他時時心猿意馬,幾乎要破戒奪去她性命。從單戀到兩情相悅,貝拉與愛德華成了情人又脫不了掠食者和獵物的危險關係,隨著彼此情感的增進,不斷在糾葛的情慾與本能的嗜血衝動之間掙扎。愛德華藏起獠牙、近乎自虐地以禮自持不踰矩,是吸血鬼族譜少有的禁慾例子,然梅爾唯一參閱的吸血鬼文學,不是史多克的《德古拉》(Dracula)而是萊絲作品;延續萊絲路線寫愛德華的百年孤寂並不意外,對於吸血鬼文類的創意,卻是她的不熟悉而發展出的驚奇。
確切而言,《暮光》屬於羅曼史脈絡,特別是敘述脆弱中不掩堅毅性格的女主角迷失於黑暗神祕的豪邸與男主人公柔情的哥德式羅曼史(gothic romance)。梅爾於小說中一再展現她畢業於英語系之實,於是必修的莎士比亞、奧斯汀、白朗蒂姊妹影子呼之欲出,《羅密歐與茱麗葉》的生死戀、《傲慢與偏見》的機鋒、《咆哮山莊》的架構氛圍都被引入,西方文學裡永恆糾結的愛情與死亡主題以平易的手法再現試著豐潤小說略顯貧血的面容。從女主角第一人稱觀點敘述,在讀者耳邊一再重複愛德華的俊俏與溫存,果然如催眠般,抓住了讀者的心跳──有誰能抱怨這個希臘雕像喋喋不休的甜言蜜語?愛德華與貝拉都是寂寞的十七歲,對青春美貌凋零得很快的白種人而言,尤是繁花盛開的芳華,能凍結初戀永恆的春天,正是《暮光》的魅力所在。跟吸血鬼一樣不老不朽的灰姑娘情節/結,讓如痴如醉的不只思春期的女孩,像梅爾般還懷著少女情懷的熟女、母親,跟著女兒們憧憬的浪潮,一起追逐永遠不會完成的戀愛之夢,成就了《暮光》現象。
「吃素」的愛德華不像傳統的吸血鬼,這點再次反映了魔族對於時代變遷的敏銳,他還是從這個世紀的血脈得到滋養。在養生輕食盛行的當世,以素食者自許健康而且時髦,甚至比美食主義還酷;諸如《哈利波特》、《魔法奇兵》(Buffy the Vampire Slayer)等成長歷程與青春校園劇風行,彰顯流行消費愈加青少年化的傾向,童趣盎然蔚為文化現象,讓吸血鬼年齡層不下降都難。
不吸人血不做愛(梅爾為虔誠的摩門教徒,因而反對婚前性行為),以紳士風範和高度自制為榮的愛德華,在這個年代真是異數,彷若前朝遺老(外表是永遠的十七歲,他其實也有百來歲數),卻多少惹得人心癢癢的,像時尚界近來走的復古風,暗暗地挑逗,愈是欲求不滿愈性感;無怪在行為開放觀念保守的美國、壓抑慣了的亞洲,都能引起強烈的共鳴。在跨國資本主義無止盡擴張遭到重大挫敗的今日,恣肆橫流的物慾也挨了當頭棒喝,如鼠疫愛滋一個大陸蔓延至另一個大陸的吸血魔已經過時了;在前景幽明未定讓人無所適從之際,縮減消費當道,想少花錢不敗家,向愛德華學習,回到禁慾的純真年代,未嘗不是好事。
<中國時報2009.2.19>

Comments

  1. 電影和書本給我的感覺有點差距,書本是文字的可是卻能營造比電影更能吸引人的氣氛,到底是為了什麼呢?
    您覺得電影和書本的差距到底在哪裡呢?

    ReplyDelete
  2. 文字往往比影像多了想像的空間,所以好的文學作品要拍電影是很大的挑戰,導演功力不夠的話,會讓人覺得還是不如原著。
    但我覺得《暮光之城》的電影比小說好,配樂又比電影本身更好。說來,小說不頂出色是一個原因吧。

    ReplyDelete

Post a Comment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漫談《色∣戒》(林郁庭)

葡萄熟成之季談《美好的一年》(林郁庭)

雙飛人藥水(林郁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