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世界》(林郁庭)

《葡萄酒世界》(Mondovino, Jonathan Nossiter, 2004)

1976年春,一個英國酒商為了促酒於巴黎舉辦的盲飲品酒會,讓加州酒浮上檯面,也種下新舊世界葡萄酒爭鋒的因緣。1976巴黎品酒會所以造成轟動,除了《時代》雜誌記者泰伯(George Taber) 在場報導之外,也因為評比結果完全出乎意外(8支法國名酒對上12支默默無名的加州酒,看來只是酒商的噱頭,法國酒準贏,但來自法國美食餐飲界的評審們,也會發現其實加州酒還不差,目的就達到了)。由於加州紅白酒打敗波爾多勃根第的佳釀,法國葡萄酒獨尊的地位受到動搖,品鑑結果對於加州酒業發展有深遠的影響,舊世界與新世界愛恨交織的交流與對決,方才揭開序幕。


《葡萄酒世界》導演諾西特具侍酒師(sommelier)資格,為紐約餐廳擬定酒單已有15年豐富經驗,於歐美成長與求學養成的多重文化視野(他親自用五國語言採訪),專業素養與靈活的訪問方式,使他能適切掌握深入葡萄酒世界的要素。本片原是他在拍攝劇情片空擋,聊以自娛的紀錄片計畫,不料一發不可收拾,投入四年的時間與40萬美金,走訪法、義、美、巴西、阿根廷等地,採訪了業界大老、教父、貴冑世家、小莊園主、形形色色的酒農酒商,抽絲剝繭呈現由葡萄酒的新舊之爭,所引發的更深層文化問題。本片於2004年坎城影展造成話題,卻遲至今日才引進,主要在景氣與市場考量,多虧酒癡們不懈的努力(包括負責翻譯的葡萄酒學人王鵬)以及台灣侍酒師協會成立的時機,才終於上了院線。
巴黎品酒會30年後,葡萄酒世界的板塊有了相當的變動。法國酒稱霸的時代過去,美國、紐澳、智利、阿根廷等地陸續有新星崛起;新世界科學研發提升品質而多少帶著「人定勝天」色彩的新釀酒學問,與歷史悠久的酒廠傳統釀造、表現風土(terroir)特色的「天地人」哲學(天候、地利結合釀酒技術),時而互通有無,時而互別苗頭。如果能營造出各種別具特色的佳釀,為愛酒人帶來更多選擇,本應是好事,然而葡萄酒的跨國經營行銷與全球化現象,反而使暢銷酒口味逐漸單一化,消費者選擇更少。新舊世界的界限早就模糊了,昔日舊世界重鎮的德法義,集團併購酒莊、企業化釀造行銷的例子比比皆是,舊世界與新世界酒莊合作、大酒莊的海外投資全球設點,加上著名釀酒顧問跨洲際技術指導,權威酒評的全球影響力,使得市場的獨斷決定性愈來愈凸顯。就如好萊塢大片排擠獨立製片的空間一般,香醇、好喝、順口的酒也使得富有個性但不一定符合市場口味的酒,愈來愈沒有容身之處。
《葡萄酒世界》關注的即是全球化現象為今日葡萄酒與釀酒人帶來的衝擊,全程以手提攝影機拍攝,再轉為35釐米格式。儘管有時晃動得厲害,訪談時特別著重眼睛與臉部表情的人物特寫(據導演所言,是採訪時把攝影機放在膝上以利對焦),使得原已活靈活現的人物更加生動;鏡頭數度穿過不同訪談人落在牆上,恰是同一張雷根簽名照,饒有諷刺意味。畢竟不同的釀酒方式,牽涉了不同的哲學思維、意識形態、政治取向、生活方式與文化意涵,諾西特選擇不加入任何旁白敘述,完全以訪談對話來鋪陳,受訪者言詞的哲理機鋒,回覆與思索時的眼神,成為本片的靈魂,適切表達關於「葡萄酒靈魂」的辯論為電影核心。沒有敘述涉入,並不是沒有表示立場。(2004年似乎是爭論紀錄片之年,《葡萄酒世界》與麥可摩爾[Michael Moore]抨擊布希政權發動伊拉克戰爭的《華氏9/11》[Fahrenheit 9/11, 2004 ]於向以劇情片為主導的坎城影展同獲金棕櫚獎提名,大獎於布希尋求連任時頒給《華氏9/11》,不能說沒有相當的政治考量。)他明顯不贊同葡萄酒的全球化現象,片子於業界反應很兩極化也在於此:極力促成與擁抱全球化的受訪者,對諾西特的批評自是無法贊同,甚至抗議受到諾西特設計,損及形象。
由此可見諾西特的訪問深入爭議核心。或許他不使用旁白過場或帶動議題,就是因為他的提問──似不經心地輕鬆、 討人喜歡的好奇心──很能引出訪談者精采的回覆,讓他們以自己的話語去呈現矛盾癥結,無須再多著墨。他常以明快節奏剪接鏡頭,銜接不同大陸的受訪者對於同一議題的看法,於是個別的訪談成為不同理念交鋒辯論場景,犀利的對壘局面。隨著鏡頭,可以感覺諾西特所認同關注的對象,有他們的畫面,總有幾分抒情的感觸 :撒丁尼亞島上感歎消費主義之惡,竭力保育特種葡萄的小農Lina Battista Columbu;哀悼葡萄酒已死南法酒莊主人吉勃(Aimé Guibert),他那釀酒需要詩人、哲學家心靈的評語讓人印象深刻;擇善固執、妙語如珠的勃根第 Montille家族, 以釀酒人的操守與堅持,寧可投入一開始不那麽容易接受,需要時間等待、剛直而尾韻悠長的酒(像是老爸的脾氣),不屑於市場流行、如娼婦般花俏濃豔的順口酒;以原始方式栽藤釀酒、勉強求溫飽的阿根廷原住民,雖前景黯淡,仍滿懷對土地與作物的熱情。
訪問對於葡萄酒全球化有決定性影響力的加州納帕谷蒙岱維(Mondavi)酒廠、知名酒評家帕克(Robert Parker)、釀酒顧問侯隆(Michel Roland),則是另外一番風景。或許由於訪問在光線不強的室內進行,儘管蒙岱維家人微笑表示葡萄酒讓家族的感情更親密,鏡頭下閃亮的眼睛卻有幾分陰森。畢竟這不是一個尋常的家族:羅伯老爹(Robert Mondavi)帶領加州酒的風騷,更與波爾多一級酒莊Mouton Rotschild合作打造Opus One,奠定蒙岱維為納帕谷霸主的基礎;後輩們也積極於各地進行開發併購,擴張蒙岱維王國的版圖。至此,市場上流通的不只是酒,還有跨國企業式的操盤,加州酒廠與研究機構合作發展的科技釀酒學;風土要素逐步降低,媒體的影響愈來愈大。
當今首席酒評家的帕克即是其中翹楚,他的分數可以左右市場價格與酒莊評等,各保險一百萬美金的嗅覺與味覺(他卻養了隻愛放屁的狗),顯示他於品酒界的地位。如果帕克指標只是可供參考的眾多酒評之一,他對於自己品味的高度信心與絕不妥協的秉持,便只是為紛紜眾聲增添色彩;然而強大的媒體與行銷機制推波助瀾之下,微氧化處理軟化單寧、加深酒色、用全新橡木桶增添香氣去迎合帕克口味,遂成釀酒趨勢。 紐約酒商羅森塔(Neal Rosenthal)所言,評分制看似民主其實壓抑了酒莊,用二戰典故為喻,它們不是要配合(collaborator)就是做地下反抗(Resistance)
「飛行釀酒師」之稱的帕克好友侯隆,在「配合」與「反抗」之間,扮演了一個極具爭議性角色。身兼全球一百多家酒廠釀酒顧問,侯隆於波爾多設有研究分析的實驗室,習於穿梭各大洲提供諮詢,他指導的客戶通常都能提升帕克評分。自信滿滿的侯隆聲稱只要找他,世界各地都能釀出好酒;風土條件幾已被視為無物,他還說就是因為多樣性才釀出那麽多糟糕的酒。侯隆的笑話背後隱藏的是品味壟斷之勢:像帕克/侯隆這樣權威酒評加上釀酒顧問的組合,使得酒廠/消費者知道如何「配合」。他在片中形象多少有些負面,儘管才華洋溢,卻自負得惹人嫌。(侯隆事後指責諾西特是「騙子」,把他片中的笑聲擴音,聽來像「惡魔」;諾西特表示他不是史匹柏,不可能在紀錄片搞「特效」。)對吉勃而言,侯隆就是賺進幾百萬的聰明顧問,卻不是詩人。
片中雖然資訊人物繁多,論述脈絡清楚,即使外行的觀眾理解上不至於有困難。諾西特廣為呈現兩邊陣營的說法,使得不一定同意風土人文一派的,也能對他們的困境感同身受;不贊同全球化影響的,能聽到業界佼佼者的觀點。再之,對於人與細節的重視,增加本片的豐富性,看似無關的小問題,往往發掘了另一個面相。(總訪談時間長達五百多小時,剪輯時如何取捨的確是個問題,有些細節雖然精采但顯得零散,比較難扣住主題,南美洲的訪談特別有這個問題。)譬如在加州Staglin酒廠與墨西哥員工的交談,引致莊主略帶尷尬地承認他們只在葡萄園裡工作,不進酒窖參與釀製,「因為園裡的活已經很多,要再釀酒負擔太重⋯我們都相處良好。」含蓄的對答中,引涉的勞資與種族問題,昭然若示。談及蒙岱維的南法土地開發案,則側面描述環境問題,質疑美麗的森林是否因此而毀;在義大利,蒙岱維選上的合作夥伴Frescobaldi家族,祖父輩與墨索里尼的牽連,像是暗示著跨國企業的操作,多少帶著法西斯的性質。羅森塔質疑業界「帕克化」傾向,以為(美式)企業全球化的浪潮掩蓋了葡萄酒應有的多樣性,「愛國至上,自由可拋」──點出美籍的帕克評分,無可避免帶動加州酒(風格)的暢銷,隱約也影射伊戰期間,掌權的新保守派無限上擴國家權力,動則以愛國反恐之名箝制思想自由。
《葡萄酒世界》的耐人尋味,正因它遠遠超出酒的問題之外。且不論導演的習藝專精與耐力細心發掘出的不同層面,葡萄酒本身已是西方文明重要的象徵,無怪取之不盡。如吉勃所言,葡萄是羅馬人入侵高盧所栽,代表勝利者植入他們的文明。而今這文明之戰仍持續著:義裔(羅馬人後代)蒙岱維家族拓展新帝國疆土,在富有高盧血氣的南法鎩羽而歸,於義大利卻頗有斬獲。關於葡萄酒(抑或人類)靈魂之爭,大約難有定論,也因此,這個問題會於歷史上重複循環,再挑起戰爭、創造文明、建立帝國、看著它瓦解,然後重新開始。

後記: 諾西特於品酒專著《品味與權力》(Le Goût et le Pouvoir, 2007)延續《葡萄酒世界》的論戰,再度質疑酒評的權威,並批評1976巴黎品酒會(Judgment of Paris)為「潘朵拉之盒」,營造了容易造成誤導的客觀與科學形象,大開偏好較不複雜、容易被接受的美國酒之門。 (1976巴黎品酒會或許是個迷思[myth],典故恰也出自神話[myth],原指特洛伊王子Paris品評諸女神美貌[Judgment of Paris],因而招致希臘聯軍圍攻及之後的木馬屠城。巴黎品酒會沒那麽慘烈,卻也有其出乎意外的重要影響。)此書當然遭到帕克與侯隆更大的反彈,吉勃則視之為「對勃根第愛的宣言」,並稱讚諾西特是詩人。
<電影欣賞.2010.7~9>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漫談《色∣戒》(林郁庭)

雙飛人藥水(林郁庭)

葡萄熟成之季談《美好的一年》(林郁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