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式誘惑(林郁庭)


美國紐約州眾議員維諾(Anthony Weiner)因「香腸門」(Weinergate)網交事件黯然下台前,議員的小弟弟與平滑無毛的胸膛,成為全民話題。八卦民調顯示不少女性認為,維諾透過網路與電信傳送挑逗訊息和豔照,甚至比直接跟當事人發生性關係還糟。
這到底是網路世代對人際關係產生的扭曲,還是法國人慣常譏諷的美國清教徒思維呢?維諾一如尋常男子,以金錢權勢亦或引以為傲的色相去誘惑女子,如果意淫與虛擬性愛的誘惑之罪,嚴重性超過婚外性行為本身(維諾老婆恰是國務卿希拉蕊助理她與曾柯林頓醜聞案波及的老闆倒是可以好好研究這個問題),無怪維諾的政治生涯急轉直下,柯林頓卻能全身而退。

法國政客不至於有這種問題,基本上法國文化就充滿誘惑的因子,不誘惑人,那才是罪過。法國人喜歡用誘惑(séduire)這個字,相對於英文seduce赤裸裸直指性的誘惑,法式誘惑曖昧地遊走知性、感性、理性、官能性、情色性、哲學性、社會性之際,一有縫隙便毫不費力地滲入。英美系宮闈秘辛、羅曼史小說的情節語彙,在法國街頭巷尾隨處可見:旅行社張貼大溪地碧海藍天白沙灣的海報,問你是否大受誘惑;外食店讓人垂涎欲滴的精美食物特寫,直讓你的味蕾乾脆地屈服於誘惑;政治人物自負於傾倒眾生的能力,自然使出渾身解數去誘惑群眾。
說來,是否法語誘惑用得太浮濫,英語tempt, charm(可性可不性的引誘、吸引)可以解決的場合,都毫不猶豫地去séduire?不若說是法國人對於誘惑安然自得,優雅自如地引誘與被誘,都是門藝術;或如法式吻手、親頰禮,像是融於手背、雙頰的一片雪花,若有似無之間,卻能感受細緻的溫度變化。
或許是盎格魯薩克遜民族的拘謹,對於法國的想像更是無限,兩百年來不斷有美國人被迷到巴黎去,王爾德不是說了,美國善人死了上巴黎(不是天堂),只有惡人才會困守美國。於是一票美國善人如詹姆斯(Henry James)、海明威、龐德(Ezra Pound)、費茲傑羅(Scott Fitzgerald)、蓋希文(George Gershwin)、波特(Cole Porter)、史坦(Gertrude Stein)便搶著在死前先感受巴黎,連陰鬱的海明威,憶起巴黎都柔情無限:「如果你夠幸運,年輕時待過巴黎,那麽它將永遠跟著你,因為巴黎是一席流動的饗宴。」
伍迪艾倫遂把「流動饗宴」的意象化為光影之詩,以鏡頭愛撫巴黎每一個街景,果然不負法國人對他的厚愛。這不是老頑童導演首度夢迴巴黎──1996年的《大家都說我愛你》身在紐約而情歸巴黎,還借來舞王金凱利(Gene Kelly)《花都影》(An American in Paris, Vincente Minnelli, 1951) 中,塞納堤岸雙人舞的經典鏡頭。《午夜巴黎》Midnight in Paris, 2011)的流動饗宴或許太一廂情願,但無妨,它道出巴黎為什麼偉大──每一個受到誘惑的遊子,都甘心情願把他們神魂留在此地,在巴黎這永恆戀人之前,任何戀曲都顯得渺小了。
《中國時報.2011.9.21》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漫談《色∣戒》(林郁庭)

葡萄熟成之季談《美好的一年》(林郁庭)

雙飛人藥水(林郁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