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入侵!?(林郁庭)

兩千年前自中歐遷徙至布列塔尼、大不列顛諸島的克爾特人,為尊崇死者、祈示神諭,在鬼門關大開的仲夏之末,獻祭神靈以求安穩過冬。鬼節習俗混入羅馬與基督信仰色彩,遂發展為萬聖節,隨歐洲移民傳入新世界,宗教性漸漸淡了,與天地的連結也斷了,商業消費的氣息日濃。
法國人早忘了克爾特先民傳統,由此發源的萬聖節,渡洋到美洲,再跟著南瓜燈、骷顱頭、嚇人道具、袋裝糖果歸來,儼然另一波美國流行文化的入侵,而萬惡之首,莫非巴黎近郊的迪士尼。萬聖節商品出現商店櫥窗,小惡魔小巫女在街頭遊蕩,甚至巴黎都有南瓜市集任君挑選,一開始讓老巴黎頗多微詞,大嘆世風日下,久了,也就習以為常(生人與幽魂雜居、多處著名墓園與地下萬人塚交輝的巴黎,其實挺有萬聖氣氛)。畢竟米老鼠空降巴黎與聖女貞德同行,還算不上世界末日。

一晃眼,牛仔褲、麥當勞肯德基、好萊塢電影早已隨處可見,似乎要槓上法人引以為豪的時尚、美食、本土電影產業(文化部保證只要他們有一口氣在,就會守住法國電影,但不可否認,好萊塢大片的戲院與觀影人潮持續成長,多少擠壓國產影片的空間)。同樣的故事不只發生在法國,美式企業文化的全球拓張與強勢消費主義,使得單一標準化商品快速流通而產生影響,個性與地方特色,則愈加難以為繼。向來對自己語言文化抱持高度信念與自戀的法蘭西一族,面對全球化衝擊,反彈特別強大──知識分子以「文化車諾比」為喻,把美國文化入侵和跨國界災難劃上等號。
法國企業就不走全球化路線嗎?當然不可能。跟美國人不同的,他們說,我們輸出精緻文化,以悅人耳目。百年來為歐洲皇室貴冑提供奢華享受的諸名牌,在合縱連橫的併購下,以集團之姿讓打著同樣品牌logo的飾件、同樣的名酒珍釀、同樣的香水味,由同一批美麗的面孔行銷全球,所向披靡。(於是我們的慾望也愈來愈平板而單一,高尚與否,總是別人大量餵給你的想像。)
這說明法國人真要好好幹,比美國人更快、更狠、更準──罷工、示威抗議之後,現場不管留下多少垃圾,清潔隊總能以令人驚歎的效率,半小時內收拾妥當,一切如常。要商業化,法國片可以比好萊塢更好萊塢,就看盧貝松(Luc Besson)那些更炫、更緊湊、更流暢的動作環節,深具娛樂性又不失法式幽默與個人風格的視觀電影(法國電影學者稱之為cinéma du look,到底也要加個外來的英文字look才能搞定),以及近年不少通俗愛情輕喜劇的表現,說是法萊塢也不為過。
對於一個充滿矛盾性又慣於追求極致的民族,這並不意外。有一點法國人不會公然承認:儘管對美式文化抱怨譏諷不斷,他們其實愛得恨得牙癢癢的,不是冤家不聚首啊。
《中國時報.2011.9.28》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漫談《色∣戒》(林郁庭)

葡萄熟成之季談《美好的一年》(林郁庭)

雙飛人藥水(林郁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