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馬影展:《追逐繁星的孩子》

新海誠說回憶是他創作的重要靈感,這解釋了他為何能以非比尋常的細膩敏感去琢磨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詩意地投諸銀幕,以簡潔純淨的風景去抒情,同樣乾淨澄澈的音樂去烘托。雖然被稱為「背景之神」,他作品的本質還是在於「心」,背景是心境的投射,而細緻的光影變化,則巧妙地映襯心思的轉折,真是彷若一片落花都可聞歎息的細密婉約。


新作《追逐繁星的孩子》多少有「宮崎化」的趨向,不管是畫風還是那個冒險物語的架構。從一人動畫到如今的製作團隊,新海誠的確是熬出頭了,儘管被譽為宮崎駿的接班人,太宮崎卻不是好事,從獨立製片到走近主流市場,希望新海誠不會逐步失去作品裡獨特的個人風格與詩意特質才好。


如果點點繁星代表的是無垠宇宙另一端星球的死亡,毀滅前最後的光芒穿越遼闊的時空傳到我們肉眼可見的範圍(恰如前作《星之聲》的戀人因星際之間的光年相隔,聯繫彼此的訊息總無可奈何地延遲抵達),那麽初探生死奧祕的《追逐繁星的孩子》,名字取得真好。生死幽明、天人兩隔,其實是一生的課題,新海誠也不自負能洞徹「遠古的智慧」,只是藉由成年男子的執著與少女的迷惘,帶我們走了一趟奇幻之旅。畢竟這個題目的浩大,恐怕是超出他的掌握,但光是提出的大哉問,就已經值得。
12/2上院線



《追逐繁星的孩子》(星を追う子ども,新海誠,2011)

地底的世界藏著神秘力量,能喚回消逝的生命。為了與摯愛的人再次相見,少女、少年與男人,一同踏上通往未知世界的冒險旅程。本片是新海誠自《秒速五公分》之後相隔四年的新作品。主角仍然是青春期的少男少女,細膩描繪的壯闊風景,依舊是故事的舞台,然而故事的核心主題則從人與人之間心的距離,延伸到生與死的人生課題。
故事的發想來自他在小學時期讀到的童書。初戀、謎樣的話語,還有與夥伴一同冒險,讓故事中的世 界,連空氣跟水都閃耀著奇特的色彩。如同片中主角的冒險旅程,本片也是新海誠的實驗之旅,對於「死後的世界是如何?」「我們能否與死後的人溝通?」這樣的大哉問,新海誠試圖從動畫的虛構故事中,找尋解答的提示。

新海誠,1973 年出生於日本長野縣, 日本中央大學日本語文學系畢業, 曾任職電玩公司 Falcom 五年, 製作過經典《伊蘇國 2》系列片頭;2000 年《她與她的貓》、2002 年《星之聲》一鳴驚人,2004 年《雲之彼端, 約定的地方》更與宮崎駿《霍爾的移動城堡》並列毎日電影競賽動畫電影獎, 最新作品則是今年《追逐繁星的孩子》。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漫談《色∣戒》(林郁庭)

葡萄熟成之季談《美好的一年》(林郁庭)

雙飛人藥水(林郁庭)